过秦过秦论论贾谊贾谊历史回顾音频朗读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课文翻译难句译注内容结构解题•“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一、历史回顾总结1.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乱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鼎足而立)2.秦国变法兴盛,六国合纵抗秦。(天下大事分久必合)3.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称帝。4.陈胜起义,秦朝二世而亡。为什么?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前230年前228年前227年前223年前221年前222年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借古讽今,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二、写作背景三、作者简介贾谊18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20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1]贾生,指贾谊;宣室,未央宫的正殿。贾谊在汉文帝时担任朝官还很年轻,因一些建议触犯权臣,被放逐。文帝在宣室祭神后接见了他,问鬼神的本源,贾谊说得头头是道。[2]“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扫清文字障碍,积累文中出现的文言词句知识。2、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借古讽今的主旨。3、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论证的方法。•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读出语感。2、划分课文结构,理清文章大致内容。字音•单音:•腴(yú)轸(zhěn)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中人(zhōng)墨翟(dí)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xié)•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异读•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他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用法。如“王”、“骑”、“衣”等。•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就有固定性,读时仍读保留下来的古音。如“会稽”、“燕”、“召”、“乐”、“翟”等。•2、通假异读•就是指甲字通假为乙字,即读乙字的音。“有”、“景”等。《过秦论》内容结构一、兴亡过程(1-4)二、分析原因(5)兴亡崛起(1)发展(2)极盛(3)(4)研读第一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占据形作名,险固地势拥有牢固的守卫表目的窥视并吞并吞八方荒远之地,此指天下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