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解题:菩萨蛮:词牌名。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造口:南渡之处,虏人追隆右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写作背景】: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清江即赣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实际上敌人追太后接近造口,太后等穿上难民的衣服,混杂在逃难的难民中得以脱身。二、自由朗读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要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三、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1)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感:愁!(2)理解这句诗“愁”的含义呢?1、“鹧鸪声”明确: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愁。-------这就是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忧愤之情!2、家国之愁,忧国忧民①“中间多少行人泪”: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②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明确:北宋都城:汴京。收复故都,收复失地,恢复民族尊严。无数青山的阻碍。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立脚点南宋王朝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3)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明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4)整首诗歌借登台所望抒发情感,情感一波三折:“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遥岑(céng)玉簪(zān)螺髻鲈鱼堪脍(kuài)揾(wèn)英雄泪2、诗词大意: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叫谁去请那些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3、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二.赏析词文:(一)上片:写景抒情:楚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声1、景赏析(1)词人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