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课文背景知识】1.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反映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着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生动地表现出一代伟人从古典和谐走向现代崇高的典型性格形象。在初中课堂上学过的那首早已家传户诵的《沁园春·雪》,就一直让人久久难忘:那“红装素裹”的美景,还历历如在眼前;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之音,仍久久回荡于耳畔。今天,再来诵读诗人同一词牌的咏长沙词,你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2.秋天,在许多传统文人的笔下总少不了一丝悲凉之感:落英缤纷,万木萧瑟。然而,读《采桑子·重阳》,你所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天高气爽,江静波平,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黄灿灿的菊花散发着醉人的清香,远处似乎还有依稀的枪声,耳边却是战士的笑声,胸中涌起的是战斗的激情和无比乐观的事业的豪情。当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只好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的毛泽东为什么会有如此豪情呢?3.这两首词,都描写眼前壮丽的秋景并抒发了词人无比豪迈的战斗豪情。试比较这两首词在意象的选择上和抒情手法上的异同。然后说说这两首词中,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4.你课外还读过毛泽东的哪些诗词?如果让你在“毛泽东诗词欣赏”专题座谈会上做一个5分钟的发言,你会准备哪些材料?准备谈怎样的话题?【重点难点讲解】1.把握词作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3.掌握鉴赏诗词方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难点)学习本文要抓住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掌握鉴赏诗词方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训练1两首诗的内容大意各是什么?点拨1《沁园春·长沙》:在深秋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最后诗人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就在这橘子洲上,作者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采桑子·重阳》:上片:人生有尽,宇宙无穷。反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的诗意,意思是天是无情的,所以天难老。但是本句决不能理解为消极伤感的情绪,不是感叹生命短暂,去如朝露,恰恰相反,作者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使有涯变为无涯。这一情感的产生是由于又一个重阳节到来,触景而生情,更是因为虽然是秋天,但黄灿灿的菊花却将这个重阳节装点得分外美丽,更何况此时正是毛泽东重新回到党的领导集体之中之时。景与情的统一,生发出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