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祝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师共4课时班级1.17授课日期2013.4.2第3课时课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归结作品主旨。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作品到现实认识作品的价值;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兼顾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直面现实的世界与人生。重点把握不同人物在祥林嫂悲剧中的作用。难点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归结作品主旨。教学过程学案内容双边活动设计以及意图一、检查作业。悲剧主观原因——祥林嫂自身: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检查2——3人小作文训练作业。(由学生对祥林嫂性格的初步认知引入新课学习,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过渡:教师明确祥林嫂悲剧的主观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她身边其它人的责任。二、教师导入。三、谁杀死了祥林嫂?(分析死因,追究主凶。)1、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2、婆婆和大伯:夫权与族权的代表。婆婆:普通乡村妇女,但世故、虚伪、冷酷。3、柳妈:下层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给祥林嫂造成精神重压,把她推向更恐怖的深渊。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教师由问题导入。(明确学习重点。)学生回答初步认识。(七嘴八舌式的答案,不周全,不深入,也容易脱离文本,却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面环节做铺垫。)学生独立思考,并在课文中寻找证据。小组内交流,充实自己的答案。(让学生有思考的自由和合作探究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文本更加熟悉,视角不断拓宽,认识不断深入。)学案内容双边活动设计以及意图4、鲁镇上的人们: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由猎奇而厌倦,嘲笑加唾弃,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5、补充:“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软小组交流后,随机抽查1——2组阐述观点。(检验合作学习的成果,从学生层面杜绝“伪合作”。)学生自主发言,教师点拨或质疑。(通过对“主凶”的追究,了解作品中的人物特征,进而全面了解时代特征,为主旨挖掘作准备。)弱和无能,回避道义与责任。但是好在这个“我”,是有自我反省能力的。所以他苦闷,彷徨。小结: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四、鲁迅想告诉我们什么?(挖掘根源,深化认知。)主旨: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众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迷信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牺牲品。祥林嫂悲惨而短暂的一生,充分暴露了封建社会戕害和虐杀劳动妇女的愚昧和反动的本质。五、鲁迅还会让我们想到更多吗?(联系现实,拓展思考。)1、保持精神的独立自由,因热爱生活,而对抗一切“新旧礼教”。2、呼唤真情与温暖,拒绝冷漠,不做“看客”。3、抛弃种种“劣根性”,才能成就完善之民族。4、学会换位思考。六、布置作业:修改完成《祥林嫂墓志铭》教师引用丁玲的评价进行小结。(是小结,也是过渡,引出对主题的归结。)学生归结主旨,教师择要板书。(看似水到渠成的归纳,教师要强调重点,才能深化认知。)教师追问,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真正去思考,并直面现实的世界与人生。)板书设计祥林嫂死了!鲁四:冷酷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