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及其散文的风格特点,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学习品味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对比手法。2.了解和积累不同的文言句式。三、教学设想: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可以把反复阅读作为突破口,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3、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我们都还记得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更给我们深远的启示: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现在对知识一知半解,还不虚心求教,只能做井底之蛙;学习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其实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二、简介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三、讲解本文文体知识: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四、了解庄子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顺应自然,不必有所作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的哲学是用瑰丽的散文写出,我们从他的这些哲学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深刻的揭露了人间百态,同时倡导一种超脱而又未免消极的人生。他所崇尚的不是统治万物的神,而是有着玄妙智慧,飘然欲仙的人。后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受到了他的哲学和艺术思想的深刻影响。庄子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展现着无穷的魅力。五、研读课文:疏通字词句:请同学先听配乐朗诵课文两遍,熟悉文章内容。①学生泛读②请几位同学跟着伴奏朗读课文,疏通字音、词义。③请同学齐读课文并翻译参考译文: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水流注入黄河。水面宽阔,两岸、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当时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自此河伯才掉转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是说我呀。而况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有机会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真的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六、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提问:黄河的景象如何?(百川灌河、不辩牛马)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提问:那河伯的心情如何?表现如何?(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他暗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