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第二课时五、阅读品味第二部分1.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2.第二段以“知道”构成的排比表现的是什么?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体会其中的意味。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3.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4.读“在我的头一篇小说……”两段,思考:儿子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母亲且走了,作者的内心受到怎样的触动?是怎样一种心情?歉意、沉郁、哀怨,还有对母亲痛彻心肺的思念。5.读“曾有过好几回……”体会作者在平而淡的叙述中,包含的浓而深的情感。体会结尾出的句号的意味。为什么不用感叹号?――痛悔、内疚,但是一切真的来不及了,这种伤感是没有什么可以补救的了,彻底的痛苦,彻底的伤感!6.哪一则材料或哪几句话特别打动了你?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理解。理解:①第一则材料:“空落的、不眠的”等词句形象地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此段文字,叙述与议论结合,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爱的最至切的理解。②第二则材料:儿子想着通过写小说回报母亲,这是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后的希望,而母亲来此世上似乎只是替儿子担忧,她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作者说上帝召她回去,也许是对的,因为这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而作者也只能以此作无奈的安慰。此时,史铁生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③第三则材料:从清晨到白昼、傍晚直到黑暗,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只”有一个人,“只”有一件事:鸟儿归巢了,我还能回到母亲期待的目光中吗?月亮浮起来了,母亲还能“端着眼镜”再来找我吗?“我”懂得了母亲那份毫不张扬的爱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地坛的景色与为人之子的情愫交织在一起,魂牵梦绕,痛彻心肺。④第四则材料:想想我们自己,有时是否也有如此的倔强与羞涩?再想想母亲因为视力不好,而“端着眼镜”在如此大的园子里找我,不禁让我们滑然泪下。假如此时母亲正在寻找,作者定会大声地喊:“我在这里!”然而母亲已离我远去,痛悔之情无以复加。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苦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7.最后一段叙述,似与前面不相承,其实是随情感的起伏而安排,读来不仅没有杂乱之感,反而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语句。六、总结学完了两部分,回过头来思考,我们能够看出这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告诉我们: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了,是融为一体的。从主题思想上看,两部分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所以,《我与地坛》整部作品虽然写了不少客观的景物和人事,但不是重点。作品构思的关键是在我与对象的关系上,重点在我从对象那儿所获取的生存感悟上。七、扩展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