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学目标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3、熟悉汉乐府的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默写诗歌中的名句。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教学重点难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一、导入事先播放《梁祝》flash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为什么会千古传诵?是因为它们演绎的是轰轰烈烈的催人泪下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能让读者感动,同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这样的故事。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幻灯片4、5)A.汉乐府及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B.《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宋代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中,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三、朗读欣赏(幻灯片6)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习诗前小序,概括其内容明确:小序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结局,作诗的缘由。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第一部分(第2节)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3~12节)发展:夫妻誓别第三部分(13~21节)再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22~31节)高潮:双双殉情第五部分(第32节)尾声:告诫后人3.学生思考: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4.研读“开端”部分A.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用心爱心专心B.引导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5.研读“发展”部分A.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述这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的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等三个方面的内容。B.体味仲卿对他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有哪些?明确:作用有三: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C.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问题: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丽,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的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