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一、教学目标1、认识诗中反映的唐朝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2、学习寓情于事的叙事方法。3、诵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怀。二、过程和方法诵读、鉴赏、理解,诵读法、鉴赏法三、重点、难点1、本文的诗意及怨愤基调,杜诗的沉郁风格2、深切感受诗人尊重生命,关注社会的情怀。四、教学设想注意加强诵读,采用识读、通读、听读、悟读的方式,体味诗中蕴含思想感情。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跟随李白梦游天姥,醉酒狂歌,我们领略了“诗仙”那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解读杜甫,感受“诗圣”的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情怀。让我们走进《兵车行》,体会诗中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历史场面吧!二、目标展示三、目标分解,课文诵读目标一:识读1、学生共同商讨,借助工具书解决诗中字词,并能正确断句。2、一生读,同学们评价,指出优缺点,教师做些强调。目标二:通读1、继续朗读,注意连贯,流畅。有意识地向感情上靠拢。2、同学诵读,同学们评价。全体同学齐读。目标三:听读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句子是叙事性的,哪些句子是抒情性的,分别怎样读?2、带着问题听录音,适当做些记录。目标四:悟读1、名家的颂读把我们带入了历史,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引导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a、诗中哪句话点明了战争的原因?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b、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如何?战争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c、诗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2、找同学结合录音和自己的揣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四、课文内容讲解用心爱心专心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这一节主要描述了撼人心魄的出征送别场面,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个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思考:讨论并找出表现送行者的动作的词,说说他们表达的情态?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第二部分记述被征者的叙言,写出征夫从征的痛苦,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思考:讨论并思考段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明确: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3、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