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2年高考语文卷作文: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一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道谢,送上了一个大红包。修船工奇怪地说:“您已经付给我工钱了。”船主说:“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件事,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请同学们思考,如何立意?(由此,让我们联想到时下的一则新闻,杭州最美司机吴斌以及2011年10月的小悦悦事件。)高考作文往往都有一定的社会导向,此次作文更关注生活,体现价值引领。面对如今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如何引导人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醒学生注意,从社会道德层面,思考人生,从行小善救人命这件事得到启发,呼唤人性潜意识中的善良本性。)那么,这两则新闻和高考题之间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以小见大。从一个人对待生活中小事的态度,看出这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人生态度。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定风波》。二、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进士及第。他一生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又因“乌台诗案”屡遭贬谪。因此他的一生是屡遭贬谪而又不屈不挠旷达乐观的一生。着重了解他四次被贬。提问:从对苏轼生平的讲述中,你能从中学习到什么?受到什么启发?明确: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来的不幸,把儒家穷且益坚的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对物质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三、初读课文,回答问题。自由阅读课文,思考:本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抒什么情?。事:东坡遇雨——序上片:冒雨徐行的心境下片: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情:超脱旷达,寓情于景四、听朗读,解读小序。1、生读,个别展示,然后齐读小序。2、思考: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3、具体分析。(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3)天气:雨,晴。(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雨伞的仆人。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5)故,交代写作缘由。五、品读赏析,领略词境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如何理解“莫听”“何妨”“谁怕”?“吟啸”是什么状态?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轻”在词中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抓住直接表现作者情态的词语,提出问题,选择一部分讨论回答。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莫听”等三词干净、洒脱,疏朗、刚健,表现了词人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从容气度。吟诗长啸,即表意闲气安。竹杖芒鞋:①前面雨中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