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教案1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领悟文章的人文内涵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导入新课汪曾祺的一首小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20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当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原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我们也只能从先生漂亮的文字中去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想象、去品味……一、预习自测1.识音记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鲜腴()篱笆()鸡;()缅桂花()绿釉()密匝匝()黄焖鸡()扳尖()炽红()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1)鲜腴:(2)孟夏:(3)方比:(4)扳尖:(5)密匝匝:3.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化的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等。4.背景链接《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10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节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土、故人、故事的怀念之情。二、合作探究1.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写出部分大意。2.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还写了什么?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下你对昆明的雨的感觉。三、精讲答疑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画的画呢?2.课文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只写了一句话“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昆明的雨给了作者太多美好的回忆,作者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景、事或人呢?4.文章结尾再次说“我想念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5.《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折射出作者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本文,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四、反馈拓展作者在第10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个字左右。《昆明的雨》教案2一、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感悟作者情感。2、品读文章“平淡有味”的语言。3、体会汪曾祺散文的特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关于雨的古诗,你知道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预设: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给人希望的感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给人温暖的感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给人奇异的感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给人冷寂的感觉。有一位诗人说:雨有一种奇妙,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散文,走进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书写标题作者)过渡语:学习有目标,努力有方向,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评价语:同学们声音洪亮,精神饱满,带着这种热情我们继续本节课的学习。过渡语:知其人,论其文,了解作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作者介绍。(二)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9年至1946年,他在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