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3、学习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育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三、教学模式读读想想议议练练四、教学准备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五、教学过程(一)、复习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二)、学习二——五段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爱哪一段?为什么/2、小小组沟通3、大组沟通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三段:外洞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方)2、理解词“突兀森郁”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4、齐读第二段。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1、默读第四段。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4、孔隙有什么特点?(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5、指导读好句子。第五段:内洞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曲折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下载后可任意编辑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三)、质疑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五)、老师提示:叶老出洞后又沿着溪水拾贝而上去玩赏上洞——冰湖洞去了。(六)、作业(见教室下发资料)附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映山红、油桐(白)、砂土(粉红)、新绿(或浓或淡)路上溪流(宽窄缓急)溪声(变换调子)高、突兀森郁洞口宽、像桥洞外洞仿佛大会堂……或是……热爱大自然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观察抓住特点)窄容得下两人孔隙矮贴险挤、压、撞、擦黑一团漆黑、昏暗内洞奇双龙、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有十来进房子大《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细致描写的方法。3、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两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地方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喜爱的地方)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爱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爱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爱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同学们要注意你喜爱的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常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三、精读课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