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课程标准的解读对地理必修模块二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作者:宁惠兰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88更新时间:2009-11-10对必修模块二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人口与城市◆(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由于年龄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仅限制在比较简单的人口数量多少,人口增长快慢这些事实上,虽然在各种形式的讨论中,学生也会说出人口增长的一些原因,但教学没有涉及到原理性的内容。高中地理的学习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所以,本条“标准”要求学生在学完地理课后,会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一是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二是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三是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把这三点放在一个“标准”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分布。本“标准”没有要求学生背记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每种模式的意义。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假设有不同教师设计了下列两种不同的评价习题:习题1①世界上有几种不同的人口发展模式?②世界不同的人口发展模式各有什么特点?习题2①请比较图X所表示的不同人口发展模式。②指出每一种人口发展模式的特点。应该说,习题2比习题1更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回答习题1时,如果因为没能回答出“世界上有几种不同的人口发展模式”而使整个题目不能得分,这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全面的,因为学生很可能具有分析的能力,面对这种题目,却因为没有记住一些事实而失去了使用自己分析能力获取分数的机会。(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把握本条“标准”重在“举例”两个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果学生只能复述出几条原因,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因;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结合实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验证和说明。提供给学生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资料,包括迁移的大致人数;迁出迁入的地区分布;这些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状况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各个阶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学生可能会发现,在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现代,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所在地区人口迁移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把由学生发现并分析地区人口迁移状况放在前面,宏观认识放在后面。(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以往高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为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有人把人口合理容量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所以环境承载能力下的人口数量与能最大程度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是不一样。本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