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自然段。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感悟写作方法,学习搜集、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及措施重点:1、了解圆明园的风格各异的建筑和珍贵收藏。2、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增强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破重难点的措施: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借用信息化技术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先披文而入情,再随情入文精读赏析。先通过初读、再读、默读在文中读三个来回,读中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再通过朗读毁灭,边读边悟——毁灭的痛惜;充分唤起学生心底深处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感,最后拓展阅读《雨果给巴勒特上校的一封信》,进一步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拉近学生与中国近代史的距离,拉进学生与圆明园的距离,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三、教法学法教法:以读代讲、情境创设法;学法:朗读感悟、批注阅读法。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以文带文材料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圆明园和近代历史的资料。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课前激情,气氛渲染。课前播放《圆明园毁灭》歌曲【设计意图:这里我在上课铃声打响前先播放视频《火烧圆明园》的歌曲。这段视频图文并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特点。学生在歌声中心灵已获得初步的震撼,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在这种情感气氛中开始讲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传统的教学所达不到的。】(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生: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师生配合诵读单元导语)2.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穿越时空走进历史,到清代一座皇家园林去看一看。大家认真看,待会儿一起交流一下感受。(播放视频《圆明园的复原》)3.谁来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看得很认真,这座皇家园林就是圆明园,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这样评价圆明园: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是啊!奇迹!同学们!世界奇迹啊!圆明园究竟是什么的皇家园林,会被称为世界奇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课文一起再一次走近圆明园。【设计意图: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巧用信息技术,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情感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圆明园复原》视频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缺点,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初步了解圆明园的建筑历史,而且学生对圆明园向往以及对乾隆皇帝的敬仰之情从中会油然而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课件出示法国最著名的大作家雨果说的一句话,学生内心不由得的会想圆明园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园林?会被称作“世界奇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通过分析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课件出示毁灭的图片和被称为奇迹的圆明园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样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比以往传统的单纯的语言导入,更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心自然而然地随着老师一同走进这个曾经被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二)以读促悟,感受辉煌的自豪【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