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毒素介绍一什么是真菌毒素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伏马毒素、黄绿青霉毒素以及麦角生物碱等,这些真菌毒素可广泛污染农作物、植物及其副产品等。二代表性真菌毒素简介黄曲霉毒素发现于1960年,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粮食。大量资料证实,黄曲霉毒素对人及动物的肝脏组织有很强的毒性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AF为一类致癌物。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显微镜下的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粮食中最常见的一类污染性霉菌毒素,包括T-2毒素、雪腐镰刀菌烯醇、镰刀菌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低温储藏过冬的玉米、麦类、小米和高粱等常含有大量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可以引起多种健康问题:如消化紊乱、体重增加减少和生长缓慢、出血、造血系统疾病、口腔损害、皮炎和免疫抑制等。赭曲霉毒素A是由多种生长在小麦、玉米、大麦、花生、蔬菜(豆类)等粮食作物上的曲霉和青霉产生的。赭曲霉毒素A具有很强的肾毒性,可引起巴尔干肾炎,并可诱发肿瘤。此外,赭曲霉毒素A还具有一定的肝脏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可导致胎儿畸形、流产及死亡,并有一定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作用。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毒素,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大麦、高粱中。它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的一种代谢物,具有强烈的雌激素作用,作用强度约为雌激素的1/10,但作用时间长于雌激素。研究认为,玉米中F-2毒素的量达到0.1mg/kg时,就会产生雌激素过多症。在急性中毒的条件下,ZEA对神经系统、心脏、肾脏、肝脏、肺脏都会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其机制是引起神经系统的亢奋,造成大量出血点,使动物死亡。伏马菌素是由玉米串珠镰刀菌产生的一组有毒害和致癌性的真菌毒素。对于伏马菌素对粮食的污染状况,国内外学者研究最多的是玉米。目前发现的伏马菌素主要有FB1、FB2、FB3等11种,该类毒素具有细胞毒性,也是致癌物质,但作用机制尚不甚明了。黄绿青霉毒素通常是在大米感染黄绿青霉时而产生的,是一种神经毒,动物中毒特征为中枢神经麻痹,继而导致心脏及全身麻痹,最后呼吸停止而死亡。三我所对真菌毒素与人类疾病的研究(一)T-2毒素与大骨节病大骨节病(Kaschin-BeckDisease,KBD)是一种地方性骨关节病,绝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儿童管状骨干骺端闭合以前,在活跃重病区发病年龄提前到1岁左右。儿童大骨节病的原发病变是四肢骺软骨、骺板软骨、关节软骨的变性坏死,广义上属于骨软骨病的范围。伴随关节软骨原发病变的恶化、扩大,相继出现邻近部位骨组织破坏、增生、改建、变形,直至构成典型的骨性关节病。大骨节病是全身性疾病,多发、对称性关节损害,广泛横纹肌萎缩,但内脏改变轻微。T-2毒素结构式T-2毒素致大骨节病流行病学研究,自1849年首次报告本病以来,曾经进行过多年连续的防治工作,特别是1931-1950年间在谢尔盖耶夫斯基医生主持本病防治研究站期间,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初步形成病区谷物-镰刀菌污染的病因假说。上个世纪50年代在我国一些病区做过一些复试,因甚少发现苏联人报告的可疑致病菌,而在60年代初被多数人否认。哈尔滨医科大学大骨节病研究室自1965年起,根据病区实践重新提出这一问题,而后持续研究。首先证明了大骨节病病因是通过病区产的食粮进入人体,进一步证明了致病与非致病食粮的主要差异在于受镰刀菌污染程度的不同,而不在于营养成分,包括元素的缺乏。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在病区环境及其它条件未变的前提下,换食外地(非病区)谷物即可控制大骨节病,这一事实,是对大骨节病镰刀菌毒素中毒病因说有力支持。90年代开始用病户在潮、凉环境下保藏的外观正常的食粮进行喂养雏鸡的实验病理研究,获得成功,继而用重病户食粮中的有毒的镰刀菌菌株制成菌粮,按10%比例掺入正常饲料进行雏鸡喂养试验。实验组一周后体重增加迟缓,羽毛有欠光泽,两腿间距增大,跛行步态。第三周,膝关节出现对称性膨大,直立困难。第五周,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