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微量法测定熔点和温度计的校正一目的要求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2、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3、采用毛细管法测定样品A和样品B的熔点。二实验仪器和药品仪器:温度计,酒精灯,提勒(Thiele)管(又称b型管),毛细管,玻璃管,表面皿,铁架台药品:样品A,样品B,液体石蜡三基本原理熔点是在一个大气压①(=760mmHg=101.325kPa)下固体化合物固相与液相平衡时的温度。这时固相和液相的蒸气压相等。每种纯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熔点。在一定压力下加热纯净的有机化合物固体样品时,当固体样品表面开始湿润、收缩、塌落并有液相产生时的温度t1称为始(初)熔点,继续加热样品至固体完全消失时的温度t2称为全熔点。样品的全熔点和始熔点的差值Δt=t2-t1称为熔距(或称熔程)。一般纯净的有机化合物的熔距温度在0.5~1℃左右(A.R纯),化学纯(C.P)的试剂其熔距在2~3℃左右。所以,熔点是鉴定固体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物理常数,也是化合物纯度的判断标准。当化合物中混有杂质时,其熔点会降低,且熔距也会增大。当测得一未知物的熔点同已知某物质熔点相同或相近时,可将该已知物与未知物混合,测量混合物的熔点,至少要按1:9、1:1、9:1这三种比例混合。若它们是相同化合物,则熔点值不降低;若是不同的化合物,则熔距长,熔点值下降(少数情况下熔点值上升)。纯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一致的。当加热纯固体化合物时,在一段时间内温度上升,固体不熔。当固体熔化时,温度不会上升,直至所有固体都转变为液体,温度才会上升。在某一温度和压力下,将某纯物质的固液两相放于同一容器中,这时可能发生三种情况在;固体熔化;液体固化;固液两相并存。我们可以从该物质的蒸气压与温度关系图来理解在某一温度时,哪种情况占优势。固体的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液体的蒸气压也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固相蒸气压随温度的变化速率比相应的液相大,最后两曲线相交于M点。这种特定的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固液两相并存,这时的温度Tm即为该物质的熔点。不同的化合物有不同的Tm值。当温度高于Tm时,固相全部转变为液相;低于Tm值时,液相全部转变为固相。只有固液相并存时,固相和液相的蒸气压是一致的。这就是纯物质有固定而又敏锐熔点的原因。一旦温度超过Tm(甚至只有千分之一度时),若有足够的时间,固体就可以全部转变为液体。所以要想精确测定熔点,在接近熔点时,加热速度一定要慢。一般每分钟温度升高不能超过1~2℃。只有这样,才能使熔化过程近似接近于相平衡条件。四实验步骤4.1毛细管法用内径约1mm,长约60~70mm,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作为熔点管,将0.1~0.2g样品研成粉末后装入熔点管,将熔点管用橡皮圈紧固在温度计上,使用适当的传热介质进行熔点测定的方法称为毛细管法.Thiele管(也叫b形管)是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装臵之一.首先把试样装入熔点管中。将0.1~0.2g干燥的粉末状试样在表面皿上堆成小堆,将2~3根一端已封口的毛细管的开口端插入试样中,装取少量粉末。然后把毛细管开口竖立起来,在桌面上顿几下(毛细管的下落方向必须与桌面垂直,否则毛细管极易折断),使样品掉入管底。这样重复取样品几次。最后将毛细管开口朝上从一根长约70~8Ocm高的玻璃管中掉到表面皿上,多重复几次,使样品粉末紧密堆集在毛细管底部。为使测定结果准确,样品一定要研得极细,填充要均匀且紧密。毛细管中样品高度为2~3mm,一个试样最好同时装三根毛细管,以备测定时用。这里简单介绍用提勒(Thiele)管(又称b型管)测定熔点的方法。载热体又称为浴液,可根据所测物质的熔点选择。一般用液体石蜡、硫酸、硅油等。将毛细管中下部用传热介质湿润后,将其紧附在温度计旁,样品部分应靠在温度计水银球的中部,可用乳胶圈捆好贴实(胶圈不要浸入溶液中),用有缺口的木塞作支撑套入温度计放到提勒管中,并使水银球处在提勒管的两叉口之间。加热时,火焰须与熔点测定官的倾斜部分接触.这种装臵的好处是管内液体因温度差而发生对流作用,使测定管中的传热介质所有部分温度一致,尽量避免误差.在测定已知熔点的样品时,可先以较快速度(5~6℃/min)加热,在距离熔点10~15℃时,应以1~2℃/min的速度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