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高血糖当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即为高血糖。高血糖也是通常大家所说“三高”中的一高。另外“两高”分别是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空腹血糖正常值在6.1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在7.8mmol/L以下,如果高于这一范围,称为高血糖。高血糖对身体非常不利,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吗?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针灸降血糖针灸降血糖,是指以针灸之法降低过的高血糖值,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以前者多见。其中原发性糖尿病,又分1型,即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多为幼年或幼年起病,症情较重)和2型,即非胰岛素依赖型(多为成年人或成年起病,起病较慢,病情较轻)。前者,跟遗传有关,而后者则往往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如过量进食高脂肪食品,运动少等。针灸主要针对早期2型糖尿病。本病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疲乏等症状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及。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和肺结核等。所以糖尿病被称之为第二杀手。由于90%以上中年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食欲良好,体态肥胖,体力精力一如常人,多于体检等时偶然发现血糖值偏高。因此,定期测定血糖十分必要。目前国际通行标准为:如用指尖血测定:空腹≥120mg/dl(6.7mmol/L),餐后(进食相当于100克葡萄糖的2两米饭或馒头)2小时≥200mg/dl(11.1mmol/L);如用静脉血测定:空腹为≥120mg/dl(6.7mmol/L),餐后2小时≥180mg/dl(10.0mmol/L)。研究证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会发生一种并发症,如能及早防治,有效控制高血糖,不仅可预防糖尿病,而且能明显减少慢性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现代应用针灸降血糖,防治糖尿病早在20世纪的40、50年代国内外就有临床报道。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近15年增加了3倍,发病人数已达3000多万。特别是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达6.4%。应用针灸降血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在成为针灸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长期积累的经验看,针灸主要用于防治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对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效果较差;其次,针灸对病程短、血糖值处于临界水平的早期高血糖者效果好;对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与中等体型者的针灸效果超过消瘦型者。另外,针感明显者、能坚持防治者,效果较明显。用于降血糖的穴位刺激方法颇多,究以何种方法为更佳,最近曾有医者对针刺、艾灸、针加灸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者尽管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作用,但以针加灸(温针)组的疗效最佳。值得注意到的是,要提高针灸降糖的效果,必须结合饮食控制,三餐进食的热量可分为1/5、2/5和2/5;并应加强运动锻炼,在2004年11月4日的世界糖尿病日,世界糖尿病基金特别倡导“健身走”行动。一般强调快走,每周5-6次,每次半小时以上,锻炼时的心率以每分钟170减去年龄数,锻炼后不觉明显疲乏感为佳。这二项对于中老年、体胖和无症状者更为重要。方法温针取穴:常用穴:阳池、胰俞、三焦俞。胰俞穴位置:第8胸椎下旁开1.5寸。操作:常用穴均用,取双侧。先将纯艾条切成1.5~2.0㎝长之艾段,另备鲜橘皮若干,越薄越好,如无鲜橘皮,可用陈皮于温水中泡软后备用。将橘皮剪成约2×2㎝大小之片块,再从边缘至中心剪一长约1㎝的切口。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5~2.0寸长毫,液门穴直刺,胰俞和三焦俞略斜向脊柱刺入,施平补平泻手法,针感显著后留针。然后,将艾条段插在针柄顶端,艾条段顶部与针柄顶部宜平齐,再把剪好之橘皮套进针身贴近皮肤,橘内皮朝皮肤侧,然后在艾段之下端点燃。须用泻法者,可吹火助燃,用补法者则令其自燃。燃尽取针,出针前亦可再施平补平泻手法1次。每日施针灸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效果: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或基愈:症状消失,体重增加。其中,血糖降至120mg/dl或以下,尿糖阴性者为临床痊愈;血糖降至140mg/dl或以下,尿糖阴性者为基本痊愈;显效:血糖含量下降,尿糖减少,症状基本消失;无效:血糖不降或反增高,尿糖未减,症状仍存在。以上法共治200例,结果临床痊愈或基愈为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