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本章要点1.肠道主要有益菌及其作用2.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物质第一节概述人体和动植物体一样,按生态学(ecology)规律在一定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中生活,机体与机体外环境生态间或与机体定居的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分别属于外生物态学或宏观生态学(macroecology)和生态学或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为着本文的目的,我们只讨论微观生态学的一些方面。一、肠道微生态1.肠道微生态简介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宿主与其体寄生的微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最佳生理状态,双方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转,因而机体携带的微生物与其自身的生理、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及生物拮抗等有密切关系。有学者曾提出,一个健康人全身寄生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有1271g之多,其中眼1g、鼻1g、口腔20g、肺20g、阴道20g、皮肤200g,当然最多的还是肠道,达1000g,总数为100万亿个(1014),相当于人体细胞数(1013)的10倍。在人体微生态系统中,肠道微生态是主要的,最活跃的,一般情况下也是对人体健康有更加显著影响的。2.人体肠道菌群及其构成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种,菌数约为1012~1013个/g粪便,占干粪便重1/3以上,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菌比较少。形态上有拟杆菌、球菌、拟球菌和梭菌。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起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有的是肠道定植菌,有的只是一时的过路菌。肠道是一个细菌的寄宿地或者说是一个发酵车间。在人体功能与饮食或药物影响下产生的肠道环境条件的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与数量也随之而变化。从而也对机体健康,首先是肠道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人们要研究并力求保持对人体健康最佳的肠道菌群构成,这便是本节及有关章节的阐述的主要问题。婴儿在出生之前的肠道是无菌的。在出生同时,各种菌开始在婴儿的肠道繁殖。最初是大肠菌和肠球菌、梭菌占主体,出生后5天左右,双歧杆菌开始占优势。在婴儿期双歧杆菌保持者绝对优势的状态,母乳喂养儿之所以抗病力强,其理由之一即为肠道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而起到防御感染的作用。在婴幼儿期占绝对优势的双歧杆菌从断奶开始直到成年期渐渐显示出减少的趋势,类杆-.-总结---菌真细菌等成年人型菌逐渐占有优势。到了中老年以后,双歧杆菌进一步减少,韦永球菌等有害菌在进一步增加。因此,对中老年人,增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对人体健康将十分有利。二、肠道主要有益菌及其作用双歧杆菌与乳杆菌是人肠道中有益菌的代表,其所以有益,主要是降低肠道pH,抑制韦永氏球菌、梭菌等腐败菌的增殖,减少腐败物质产生,同时也因pH下降而对病原菌的生存与增殖很不利。下面仅对乳杆菌与双歧杆菌对人体的有益作用略加介绍。表16-1肠道菌群中主要细菌的作用有益作用肠道菌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免疫调节真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助消化、促吸收与延缓衰老乳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肠球菌抑制外来菌与病原菌的生长乳杆菌链球菌真杆菌双歧杆菌合成维生素与分解腐败产物1.乳杆菌(lactotacillus)乳杆菌是人们认识最早、也是研究较多的肠道有益菌。最常见的应用例是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生产饮用的用人工培养的嗜酸乳杆菌及其接种培养的发酵乳和酸乳,用以纠正便秘及其他肠道疾病。现在已知的乳杆菌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主要有以下4点。(1)抑制病原菌和调整正常肠道菌群:嗜酸乳杆菌对肠道某些致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大肠埃希菌中的产毒菌种、克雷伯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其他一些腐败菌。这种机制作用既归因于代产物中的短链脂肪酸(SCFA),也有抗菌样物质的作用。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时和治疗后,肠道正常菌群被大量杀灭,难辨芽孢梭菌过度增殖可引起伪膜性肠炎,而嗜酸乳杆菌既能控制该菌过度增殖同时又能抑制其产生毒素。从而起到保护肠道菌群的作用。另一方面,嗜酸乳杆菌还能与外籍菌或称过路菌或致病菌竞争性地占据肠上皮细胞受体而达到抗菌作用。-.-总结-有害作用肠道菌绿脓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梭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真杆菌拟杆菌腹泻与便秘、致病性感染、肝、脑损害与致肿瘤产生腐败产物拟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