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估一、观察的内涵观察是以视觉为主,融合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包含积极的思维活动,被称为思维的知觉。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定义狭义的学前儿童行为是指幼儿个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可以被直接观察、记录、描述与分析的。广义的学前儿童行为则是指除了直接感知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表现为线索,分析论述被观察对象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1.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观察•2.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研究•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借助一定方法和手段的教育研究•4.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收集、分析和解读客观信息的教育研究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一般原则•1、自然性:在自然观察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引起幼儿的注意。•2、客观性:对每个幼儿进行非判断性的观察,即对其行为进行描述。•3、计划性: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取舍。•4、隐私性:需要严格遵守观察中的伦理道德,尊重幼儿的隐私权。为什么要观察(观察的意义)?1、观察是教育现实的理性需要2、对教师的实践意义观察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行为变化和发展水平。观察有助于教师准确地读懂幼儿的发展需要。观察有助于教师优化课程设计。观察有助于教师有效地促成幼儿的能力发展。观察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观察有助于教师进行家园沟通。三、观察者应具备的观念1.正确认识发展中的幼儿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在观察中看到幼儿发展的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和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拥有正确儿童观的幼儿园教师会更愿意去观察幼儿。“发展中的幼儿”包含三层含义:①幼儿自身就是不断发展、成长的个体,无论是知识技能、能力习惯,还是态度情感都在不断发展着。②幼儿的发展是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经验的过程,在与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③幼儿的发展有着自己的速度。2.确定观察中的角色定位•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观察者,对自身角色要有正确的定位。幼儿园教师需要预先安排好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在固定时段,走出原定的带班人员角色,进入观察者的角色,以了解真实的幼儿。3.让观察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四、观察者应具备的技巧1.会看:(1)站准位置观察时要站在既能看到幼儿,又不易被幼儿察觉有人在刻意观察他的位置。(2)注意眼神方向用眼睛的余光观察幼儿。(3)巡视有径巡视有一定的预设路径,以不干扰幼儿和不让幼儿感觉被干扰为准。(4)看得全面幼儿园教师要全面观察幼儿。2.会说会听与观察对象对话,以获取并验证当下观察得出的有效信息。对话时要注意策略与方法,包括何时说、怎么说、说什么等,让对话内容更为精准3.会记(1)速记①代码记录:幼儿姓名采用符号代码的形式。如幼儿1可以为C1,幼儿2为C2,教师为T(C和T分别为Children和Teacher的首字母)。②简写记录:词语的简写。③图画记录:幼儿搭建作品的过程样式、户外材料的摆放、幼儿与材料的互动等,都可以用图示的方式记录。(2)白描白描记录时,做到以下四点:①客观:直接描述幼儿的行为,不作判断。②具体:记录幼儿行为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③使用直接引语:记录幼儿的原话,不作增减。④使用情态动词:描述幼儿的情绪状态,用词准确。白描时应注意:①面部表情:肌肉的活动状态。②眼睛神态:眼睛看的方向、方式、时长以及神情。③口头语言④使用材料的情况。⑤与他人互动:互动对象、内容、持续时间以及互动的结果。⑥身体活动与身体动作五、观察者应具备的核心能力1.确定观察要素的能力①首先,应该具备观察的意识。②其次,在具备观察意识的基础上,确定观察目的。③再次,在明确观察目的后,明确具体的观察内容。最后,制订相对规范的观察计划。2.运用观察方法的能力在明确观察目的、内容并制订观察计划后,在进入观察现场前还需充分细致地考虑运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记录信息,这就需要掌握对观察方法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观察方法:①叙事性描述②时间抽样法③事件取样法④轶事记录法⑤检核法⑥日记描述法⑦评定法•3.筛选观察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是指在自然情景下,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观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