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传统农具VIP免费

中国传统农具_第1页
1/30
中国传统农具_第2页
2/30
中国传统农具_第3页
3/30
走进历史的中国传统农具(组图)走进历史的中国传统农具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农民们一直使用最传统的工具,在一成不变的土地上重复着同样的简单的辛苦的低效的劳动,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子孙后代。直到近30多年来,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先进的科学技术涌入农村,才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方法,传统的农具逐渐下岗,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博物馆。目睹这些旧物件,勾起了我们儿时的记忆,感叹先辈们劳作的艰辛……耕牛(雕塑)杆秤、斗耧(耩子)萝、擦床牛套小推车石磨石碾织女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一个最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题材的陈列。传统农具是中国农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农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具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在材质上,由木石发展为青铜,再进而发展为铁制。在功能上,从原始的掘挖、脱粒发展为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加工及收藏等多种农具,在动力上,由人力发展为畜力、水力,由简单发展为复杂。传统农具陈列馆的展品是农业博物馆研究人员在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收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从全国各地征集4000多件不同功用、类型、式样的传统农具精选出来的。为了清晰展示我国传统农具的成就,传统农具陈列按照农业生产的具体工序,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灌溉、收获、运输、脱粒、加工、称量九个单元来展示。展示面积400平方米,主展线98延米,文物展品150多件套。步入传统农具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曲辕犁的雕塑,其背后是以我国古代耕织图为素材的镂空剪纸造型。雕塑后面的背景墙,采用汉代画像砖石的农耕题材,用镂空的技法来表现一幅幅远古时期的农耕画面。紧接着参观传统农具陈列的第一个陈列单元“耕地整地农具”。北方在农田耕种时,创造了耕、耙、耱等一套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并创制了一批抗旱保墒耕作器具和技术。这套技术体系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定型。这里展出的有直辕犁、耙、耱等北方耕地工具。在南方,一套适宜水田耕作的农具——曲辕犁、水田耙和耖相继被创造出来,并以此形成了以耕、耙、耖为中心的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里展出的有曲辕犁、水田耙、耖等南方耕地工具。这个春耕景观是一个复制南方春耕场面的微缩景观,主要塑造了南方初春劳作的场景,有正在水田中耕犁田、耙田、耖田的农夫,有正在拨秧插秧的农妇,还有用龙骨车提水的农夫,远处有放牛和担秧的人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南方早春田园耕作景象。第二单元陈列的是播种农具。在平整好土地后,就需要开始播下种子。西汉以前,播种都用手工。西汉武帝时发明了耧车,改变了手工播种方式,是播种工具的重大进步。这是世界上最早最有效率的条播机,比西方的条播机早1700多年,而西方的条播机还是受到中国的耧车启发而制成的。北方的播种农具除耧车外,还有点葫芦,又名窍瓠。用瓠的硬壳制成。中间穿一中空木棍,壳内装种子。使用时将木棍嘴向下倾斜,种子流出,落入垄沟。南方的播种农具,最重要的是秧马。秧马是水稻秧田中拔秧时乘坐的器具。发明于北宋以前。秧马是由农家的四足凳发展而来,四足凳下安装一块前端上翘的木块。使用时,人坐在秧马上,上身向前倾,如果要前行,人的两脚和臀部向前拱一下,秧马就向前滑行。这样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第三个单元陈列田间管理农具,也叫中耕农具。旱地中耕农具有锄、漏锄(刃后中空)、铲等,水田中耕农具有耘荡、耘爪(竹管制成的指套)等。第四单元陈列灌溉工具。最初的浇灌工具就是瓮、缶、罐之类的陶质器具。后来发明了多种灌溉农具,主要有桔槔、戽斗、辘轳、翻车、筒车等。第五单元陈列收获农具。包括收割、脱粒、清选用具。如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茎杆的镰刀、收割谷物穗头的爪镰以及割麦的麦钐、聚拢麦秸的麦绰、盛装麦禾的麦笼组成的联合加工工具。第六个单元陈列运输工具。我国最早和普遍使用的运输工具应是禾担、背蒌、筐、驮具这些简单的运输工具。在平原、丘陵地区运输量大的主要以车为主。这里陈列了各式各样的运输车。第七个单元陈列脱粒农具。最原始的脱粒方法是用手搓磨谷穗,以后用木棍敲打,接着出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传统农具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