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医学基础教材VIP免费

中医学基础教材_第1页
1/19
中医学基础教材_第2页
2/19
中医学基础教材_第3页
3/19
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五行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第三节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第三章四诊八纲第一节四诊第二节八纲第四章病因学说及辨证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病因及辩证第五章脏象及脏腑证治第一节气、血、精、津液第二节心与小肠第三节肝与胆第四节脾与胃第五节肺与大肠第六节肾与膀胱第六章卫气营血辩证第一节卫分证治第二节气分证治第三节营分证治第四节血分证治第七章治则第一节治疗原则第二节治法第八章中药和方剂第一节方药概论第二节常用中药及方剂一、解表药和方剂二清热药和方剂三温里药和方剂四祛风温药和方剂五泻下药和方剂六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七消导药和方剂八祛湿药和方剂九理气药和方剂十理血药和方剂十一补益药和方剂十二镇潜、熄风药和方剂十三固涩药和方剂十四开窍药和方剂十五驱虫药和方剂第九章常见病的辩证论治第一节冠心病第二节慢性肝炎第三节溃疡病第四节大叶性肺炎第五节肿瘤第十章经络及针灸第一节经络腧穴总论第二节经络腧穴各论第三节刺灸法第四节其他疗法第五节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第一章绪论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是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维护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了为世界各人的卫生事业作出贡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尚有针灸、气功、推拿、耳针等特殊疗法,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这里,首先就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学术特点等问题,作一扼要介绍。第一节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一、中国医药学的起源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猎取食物的过程中,在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医疗和保健活动。例如人们在寻找和识别食物的过程中,误食了一些有毒的药草,在毒性反应过后,却治好了某些病痛,而发明了能治病的药草,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原始社会人们的贡献,托名神农而写的。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发明了石针来治病,所谓砭石这是针灸疗法的起源。殷商时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青铜器的广泛应用,促使发明了银针、金针医疗工具。二、中国医药学的形成约在公元前5,3世纪,即战国时期,直到秦汉时代完成,产生了我国医学最早的一部医书――“内经”。“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书,共18卷,162篇,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它是无数医家共同创造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归纳主要的论点:(一)《内经》从整体观念出发,用朴素的唯物论,即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作为说理工具,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二)记载了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来诊察疾病的独特方法。(三)在疾病防治上提倡预防,早期治疗,主张“治未病”。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强调人身是一个整体。(四)在临证上,确立了“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总之,“内经”代表了当时我国医学的巨大成就,并且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经”一书引起世界许多国家医学家的重视,部分内容相继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在公元前2世纪,便已著成了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该书除载有药物365种(内有重复的18种,实得药物347种)外,并总结和肯定了有关药物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奠定了我国药物学的基础。例如,将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四性(此外尚有平性),将药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此外尚有淡味)等。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公元145,219年),认真总结了汉代以前有关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理论,著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专著的重大贡献在于:?提出了运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特别提出了六经辨证。?发展了方剂学,共363余方,配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医学基础教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