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治指南2015最新「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防治指南」要点2015年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上,发布了最新一版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消化病学分会、内镜分会联合出台。概述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EVB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病死率高,近7年来,国内外有关肝硬化门脉高压EVB均有一定进展,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EVB的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证据等级分为A、B、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2两个级别(表1、2)。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表2.推荐意见的推荐等级基本概念推荐意见:EVB的治疗目的为预防首次EVB(一级预防);控制急性EVB;预防再次EVB(二级预防);改善肝脏功能储备(A,1)。1.EVB的诊断:出血12-24小时之内行胃镜检查是诊断EVB的可靠方法,内镜下可见曲张静脉活动性出血(渗血、喷血)、在未发现其他部位有出血病灶但有明显静脉曲张的基础上,发现有血栓头。2.GOV的分型与分级本指南推荐我国的分型方法-LDRf分型,即L-位置,D-直径,Rf-危险因素,统一表示方法为:LXxD0.3-5,Rf0,1,2,第一个X为脏器的英文首字母,第二个x为该器官的哪一段,D0.3-5表示所观察到曲张静脉的最大直径,而危险因素表示观察到的曲张静脉出血的风险指数。食管静脉曲张的分级:轻度(G1)为食管静脉曲张呈直线形或略有迂曲,无红色征;中度(G2)为食管静脉曲张呈直线形或略有迂曲,有红色征或食管静脉曲张呈蛇形迂曲隆起但无红色征;重度(G3)为食管静脉曲张呈蛇形迂曲隆起且有红色征或食管静脉呈串珠状、结节状或瘤状(无论有无红色征)。推荐意见:胃镜检查是诊断EVB和GOV的金标准,在胃镜检查时,应对食管胃静脉曲张进行分级,应指出静脉曲张轻中重度及曲张静脉所在的部位、直径、有无危险因素等(A,1)。B超、CT、MRI、肝弹性检测可用于临床门静脉高压症的辅助诊断(B,1)。GOV的发病机制、自然史和风险评估推荐意见:初次确诊肝硬化的患者均应常规行胃镜检查以筛查其是否存在食管胃静脉曲张及其严重程度(B,1)。建议无静脉曲张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每2年检查1次胃镜(C,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0.5-1年检查1次胃镜(C,1)。推荐意见:有条件的医院可行肝静脉压力检测(HVPG)检测,HVPG>5mmHg存在门静脉高压,HVPG>10mmHg可发生静脉曲张,HVPG>12mmHg可发生EVB,HVPG>20mmHg提示预后不良(A,1)。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级预防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有不同的预防措施。推荐意见:不推荐无食管静脉曲张者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用于一级预防(B,1)。推荐意见:轻度食管静脉曲张若Child-PughB、C级或红色征阳性,推荐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预防首次静脉曲张出血(B,1)。出血风险不大时,不推荐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B,2)。对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未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者,应定期复查胃镜(B,1)。对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而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与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相比,预防效果相当,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降低心输出量、收缩内脏血管发挥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同时,减少细菌易位,减少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多项研究显示,卡维地洛有望成为新的预防药物,但其有效性和长期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证实。推荐意见: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较大者(Child-PughB、C级或红色征阳性),推荐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或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EVL)预防首次静脉曲张出血(A,1)。出血风险不大者,首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症、不耐受或依从性差者可选EVL(B,2)。推荐意见:普萘洛尔推荐剂量为10mg2/日,可渐增至最大耐受剂量;卡维地洛起始剂量为6.25mg1/日,如耐受,可于1周后增至12.5mg1/日;纳多洛尔起始剂量20mg1/日,渐增至最大耐受剂量,应长期使用。应答达标的标准:HVPG≤12mmHg以下或较基线水平下降≥10%。应用普萘洛尔或纳多洛尔的患者,若不能检测HVPG,则应使静息心率下降到基础心率的75%或静息心率达50-60次/分(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