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学习目标】1.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知道植被的含义、分类和特点。2.运用视频、图像,说明森林、草原和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培养热爱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观。【学习重难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习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知识点一:植被与环境1.概念: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等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数量不等的不同种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2.类型: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知识点二:森林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1/11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思考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提示: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2.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3.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这里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思考2:南半球为何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提示:南纬60°附近几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知识链接:1.植被与植物有何区别?植被是覆盖地表植物的总体。一棵树、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概念,而不是植被。2.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1)地带性因素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等。3.针叶林为何有针状叶?跟气候有关,主要是为了减少植物体内的水汽蒸发,同时由于比阔叶林的接触面积小,所以更适合严寒气候生存。知识点三:草原与荒漠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2/11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可以通过观察植被特点,区分草原与荒漠,认识它们的环境特征。1.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这里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2.温带草原: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3.荒漠植被: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如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4.草甸与草原的区别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生长发育在中等温度的条件下,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三、启迪思维,突破重点重点一:自然环境对植物分布和个体形态的影响探究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纳马夸兰位于非洲南部(图a),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地区,是世界25个最具生态价值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