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目录八国联军侵华3义和团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1民族危机的加深4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义和团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课程标准戊戌变法运动《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哗然。拒和废约、迁都再战的呼声震动了整个京城,并在全国掀起了反割地、反投降的斗争……清朝中央及地方许多官吏也为《马关条约》丧权过重而不满,他们有的请杀李鸿章以谢天下,有的主张废约再战。——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时代条件:《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图1马关条约签订场景理论基础《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序幕拉开: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图2公车上书概述图舆论准备高潮:百日维新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京师大学堂废八股试策论裁撒冗员裁撤机构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新式学堂改进和简化法规在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后的103天里,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政变发生后,新法大部被废止,政变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结果:失败图3瀛台图4戊戌六君子图5慈禧太后合作探究材料二: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的100天时间里,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幕后策划者办法了40多道改制诏令,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修建现代学校,改革考试制度,修订法律作为撤销领事裁判权之基础,促进农业、医学、开矿、商贸、发明、留学等事业的发展,促使陆军、海军、警备和邮政制度走向现代化。除了湖南,这些诏令几乎均未得到执行。官员们都在观望1889年归政的皇太后对这一激进的改革制度会做何反应。保守派官员当然都纷纷反对,叫嚣不已。所有的改革者除皇帝外都是汉人,皇帝废除了领皇家俸禄的闲差,这就威胁到了满族官员的利益,有些人还害怕他会罢免全部满人。提议改革寺院为学校的方案又吓坏了寺僧,这人与宫里的太监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军队改革则威胁到满洲的旗兵和绿营。攻击作为任职资格考试的旧式科举制度更威胁到了所有获得功名的人,这些人本希望借此得到一官半职,打击腐败则几乎影响到了全体官员。总之,皇帝的计划一展开,他就发现整个统治基础都与他为敌,特别是他的“额娘”慈禧太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合作探究原因归纳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2)对西方列强仍然存在幻想(3)实力弱小且严重脱离群众(4)操之过急且具体策略失当材料三: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