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章末整合提升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资料1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缺失问题1城市大面积土地表面被硬化,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思维线索]地面硬化―→下渗受阻―→土壤含水量降低答案:下渗环节受阻,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小。问题2以北京为例,说明土壤对蓄积雨水和减轻洪涝灾害的意义。[思维线索]土壤蓄水―→地表径流降低―→洪涝减轻答案:土壤可吸水、能蓄积大量雨水、减轻洪涝威胁。资料2雨水花园问题1从对雨水下渗、净化、蓄积、利用等方面,说明雨水花园的作用。[思维线索]主要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系统分析即可。答案:增加了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通过植被、土壤的过滤,净化了雨水;将雨水净化汇集,蓄积了水资源;利于城市绿地的灌溉等。问题2雨水花园还有哪些作用?[思维线索]主要抓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分析。答案:为城市绿地提供灌溉用水,利于节约水资源;增加空气湿度,利于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利于保持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减轻城市雨涝的发生等。资料3海绵城市问题1推想海绵城市地面材料的特点。[思维线索]主要从实用、美观、环保等角度分析。答案:地面材料应具有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问题2从雨水花园到海绵城市,对城市雨涝控制的思想有哪些发展?[思维线索]抓住雨水花园及海绵城市的内涵进行对比。答案: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净化,渗入地下,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建设海绵城市即利用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建成“海绵体”,使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压力。问题3在什么自然条件下的城市宜建海绵城市?[思维线索]主要从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方面推理。答案:一是降雨分配不均,季节性降雨量过多,容易形成城市内涝洪水的城市,二是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城市。专项突破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由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素相互关系实例气候与地貌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不同的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状况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气候与水文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如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冬季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是因为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小;在湖泊、水库的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植物的分布对气候有调节作用如赤道附近为热带植物,而亚寒带地区则为耐寒植物;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得多气候与土壤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的干湿状况不同,通过蒸发对空气的湿度、温度有一定的影响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江南丘陵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地貌与水文不同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如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直接关系;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都是流水切割作用的结果;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网密布的恒河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地貌如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分布是不同的,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