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经济板块的思考由*、*两镇组成的临沪经济板块总面积258平方公里、人口逾20万。该板块在临沪区位、外向开放、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区域内现有民资企业2000多家,外资企业200多家,已经形成了光电缆、机械制造、日用化工、电子资讯、皮革制鞋、新型建材和纺织服装等为主的产业群体。2004年全区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7.4亿元,工业总产值151亿元。为使临沪经济板块更快、更好地发展,今年10月份,市委市政府对临沪经济板块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依托省级汾湖旅游度假区(正积极向上争取更名为江苏*汾湖经济开发区予以保留),组建*临沪经济区,建立“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的新型管理体制,这为整合区域资源、做大做强临沪经济板块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是*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件大事、好事,是加快实施我市城市化战略的需要,更是推动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新组建的临沪经济区的发展必将面临着许多困难。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许多已有的开发区正经受着政策优势不断弱化、旧有发展模式不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投资环境岌待改善等严峻考验,努力寻求开发区的“二次创业”,我们年轻的临沪经济区在这种挑战和困境下发展的难度更大,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如何来进行融资、如何创优环境等等都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下面对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参考。一、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坚持规划先行,充分认识规划对临沪区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根据市委确定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管理,营造优势,建设临沪黄金产业带”的总体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集约发展、整体开发、有序开发”的原则,制定临沪区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要分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第1页共6页总体规划要立足258平方公里,以整体布局和功能配置为主,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产业、城市、生态相融合的特点,从而把临沪区不仅建成工厂林立、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而且建成人文环境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和谐、文化品味高雅、江南水乡特色浓郁的现代化XX县区。总体规划为概念性规划。产业规划是发展的引擎。要走出“重基础设施建设,轻发展规划制定,产业门类过多,联系不紧密,难以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误区,要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潮流,依据国家宏观经济规划的要求,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抓住上海对外扩散、对外辐射的机遇,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未来需求为基础,合理科学地进行符合自身客观情况的产业定位,指明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侧重点,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方向,加快推进产业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产业体系。产业规划要强化比较优势、强化产业导向、强化整合提升、强化产业环境建设。力求做到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切合实际,发展战略思路合理,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重点以及相融合的保障措施(土地承载能力保障、产业投资功能分布、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招商策略保障、政府支持保障等)可行。另外,产业规划还应体现阶段性,各阶段应有明确的产业目标,要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产业规划应尽量给出定量目标,并且要尽量深化、细化。为了更好地对产业规划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产业规划还应该规定相应的调整程序及思路。依靠产业发展规划,改变靠随机式引进项目、被动式接受产业形成的状态,为主动地、有规划地培育和引导优势产业的形成;变单纯依靠大企业的龙头作用自发形成产业集群,为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有意识、有步骤地积极培育和完善产业配套环境,着力延伸和强化产业链条。产业规划中不仅要有工业,还要有服务业。临沪区要注重发展与区域集群密切相关的服务产业,加强生产生活配套及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另外还有一块是休闲度假产业。二、管理体制创新第2页共6页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市场的竞争,背后实质是政府行为的竞争,政府管理体制、行政机制不完善,就不可能提高运作效率,就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