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六国论苏洵苏洵六国论(宋苏洵)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你觉的本文的标题完整吗?如果完整的说出来,应该是什么呢?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也就是“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课题解释这是一篇议论文,请同学们来谈一谈我们学习一篇议论文应该学习什么呢?合作学习,分组探究: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2.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3.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4.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中心论点)分论点2.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战胜而得——受贿所得战败而亡——贿赂所亡创业之艰——割地之易地有限——欲无厌薪不尽——火不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数量上(对比论证)程度上(对比、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3.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齐与嬴不助五国燕以荆为计速祸赵诛良将,用武不终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赂者以赂者丧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假设论证)4.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第四段------第五段------总结上文,解决问题不是画蛇添足,犹如画龙点睛,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篇末点题。一段历史一段历史一种感叹一种感叹问题探讨:1、作者对六国破灭的原因有着怎样的看法?“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你认为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正确吗?他的论据能经的住推敲吗?“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真的吗?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是苏洵历史学的不好吗?那是什么原因呢?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一个教训一种责任一个教训一种责任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背景介绍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而北宋又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跟《六国论》学论证结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结构安排得好,文章才能完整、有序。写好一篇议论文,必须要有合理的结构。而合理的安排文章结构,也就是要对议论文的全文进行总体设计,做到有条有理,以便更好地阐明中心思想,正确地论证观点。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引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并列)结构结构结构结构启示启示启示启示就事论事与借题发挥就事论事与借题发挥就事论事与借题发挥就事论事与借题发挥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足警世人。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足警世人。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足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