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4-2015 高中语文 3-1 六国论课后撷珍 苏教版必修 2一、素材点说1.苏洵在《六国论》中阐述赵国灭亡的原因时,记叙了赵国同秦国作战的几次情况,赵国的大将李牧面对强敌,奋起抗秦,取得了胜多败少的战绩。后来秦国两次大举来犯,李牧从容指挥,接连击退秦兵。但这时赵王听信谗言,杀死了抗秦的主帅李牧,秦兵乘机大肆进攻,终于灭掉了赵国,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作者慨叹赵国用武而没有坚持到最后。【适用话题】 ①坚持才会胜利 ②用人不疑 ③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 ④历史的反思 ⑤善始更要善终 ⑥居高位者不能听信谗言2.六国土地的总和比秦国小吗?不是!六国的人口比秦国少吗?不是!但六国最终被秦国吞并。六国的灭亡,是实力不强吗?是兵器不锋利,还是战术不高明?不,这些都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们贿赂秦国,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才走向了覆亡之路。苏洵回望着历史,用他睿智的眼光解读着历史,大喝一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适用话题】 ①换个角度思维,你将获得对事物崭新的认识 ②全力以赴方能无往不胜 ③失败的路往往是自己铺就的二、素材运用战国七雄,割据一方,或联合纵横,或分庭抗礼,都是雄霸一方的英主,何以被秦鲸吞蚕食,演变为秦一枝独秀?苏洵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言以蔽之,就是六国自己给自己掘了坟墓,他们自取灭亡,他们失败的路是自己铺就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名相魏徵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以古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这一点苏洵做到了,他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不抱怨别人,要从自身去找原因。六国灭亡,一定有六国自己的过错。我们要从六国灭亡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切莫学习六国,自己给自己铺就失败之路。三、文摘精华读《六国论》2014 年 03 月 01 日《光明日报》潘玉毅“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老泉一语道破机关,曰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其一双锐眼看透千年之前的兴衰,观点可谓独辟蹊径。苏洵之前人言六国破灭,或因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或由“连横”“合纵”的成与败,独独没有人从六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