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保税区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保税区域转型升级总体及行动方案的通知》(深府〔2013〕66号),结合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和自贸试验区发展战略,为优化福田保税区产业结构、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产业更高端、功能更齐全、布局更科学、政策更优越、管理更高效、配套更完善的产业园区,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实施背景福田保税区于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园区东近福田口岸、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西抵红树林保护区、北靠福田中心区,围网内面积1.35平方公里,建有专用通道与香港直接连通。20多年来,依托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和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优势,福田保税区发展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示范窗口和高产田,是国内发展成就最突出的保税区域之一。福田保税区的发展为强化深圳口岸城市和外贸大市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和自贸试验区的发展要求相比,福田保税区的发展仍面临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产业层次不高。加工贸易和传统物流所占比重过高,国际贸易、高端制造、高端服务、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重不足。二是空间布局不优。园区产业用房建筑总面积226万平方米,以厂房和仓库为主,且目前土地已基本开发殆尽,现有的空间承载和空间布局难以满足转型发展的需要。三是基础设施不足。福田保税区规划较早,处于市区南端,交通只能北向疏导,并受广深高速的制约;园区及周边的市政管网配套、环境承载、路网建设和公交轨道等基础设施不足,已成为制约该片区集约发展的瓶颈。四是制度创新不够。目前有关保税区的制度政策和监管模式难以满足保税业务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二、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国家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充分借鉴自贸试验区的先进经验,发挥福田保税区的区位优势,全面提升空间承载、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宝地宝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重点,加强与香港、前海及其他保税园区的联动和错位发展,强化深港贸易衔接,重点构建以大宗商品和高端产品交易展示为基础的对外贸易和开放合作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和产业链高端资源,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和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园区由保税物流为主向保税贸易及服务为主转型,将福田保税区打造成为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排头兵、海上丝绸之路和湾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二)主要目标。产业升级。到2015年底,完成进出口额580亿美元,工业增加值75亿元,商品销售额540亿元,税收总额5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65亿元,占园区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6%;形成研发设计、保税文化、展示交易等新的产业集群。到2020年,福田保税区实现进出口额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1.2%;服务业增加值150亿元,年均增长18.9%,占园区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工业增加值120亿元,年均增长9.8%;商品销售额1500亿元,年均增长22.7%;税收总额100亿元,年均增长11.3%。空间优化。近期(3—5年)新增56万平方米产业用房(含在建26万平方米),功能置换5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围网内总建筑面积由现状的226万平方米增加至282万平方米。远期(5—8年)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注1,推动福田保税区总体容积率由1.67提升至2.64,产业用地容积率由2.29提升至3.4,产业用房总建筑面积由目前的226万平方米增加至360万平方米,商贸办公、仓储和工业用途的建筑面积比例由目前的5:50:45调整为40:40:20注2,入驻企业由1534家增加到5000家。区域融合。优化园区内外市政管网、交通路网和公共配套设施,利用智能化卡口提升进出园区管理效率,推动园区与配套生活区、福田中心区的融合发展。监管创新。加快改造福田保税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制度创新,实现行政通道24小时通关;借鉴自贸试验区监管创新做法,打造货物自由流转、高端业态迸发、监管安全高效的保税区域。(三)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