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湖南医院医生收取药品回扣的新闻,将一个隐秘的职业——医药代表,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个长期隐匿在公众背后的职业,平时到底做什么具体工作?医生们的药品回扣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这个职业根本就是一种原罪,还是原本应该有属于他们的专业属性和职业这篇文章,就要为您打开历史,揭示医药代表在中国的成长变迁史。中国的医药代表制度由外资药企引入中国,一般的共识最早的引进者是西安杨森。这家成立于85年的合资药企,外资股东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制药巨头强生。在进入中国之前,强生公司在美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些大型国际制药企业的多数药物都是自己研发,并有严格的专利保护。这些原研药在进入临床之前,要经过漫长的药理学研究以及临床试验。当这些药物进入临床后,医药公司有两个市场需求:第一、从循证医学角度向医生群体介绍药物的功效,使用方法,以及及时反馈不良反应;第二,出于竞争性考虑,希望医生更多地使用自己公司生产的药物。医药代表,就是基于这两种需要产生的。针对上述两项需求,药企在国外的推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学术教育(medicaleducation),另一部分称为品牌推广(brandpromotion)。这两部分的功能由内部不同的单位承担,前者由医学部(medicalteam)执行。基本规则是绝对不能提及产品的品牌名,只能做市场基本的概念教育,即纯粹的医学理念的推广,过程中使用的所有资料也以医学文献、指南、共识等纯粹的科学出版物,以及医生的直接表述为准,不能加入任何的品牌内容。在给医生提供的服务上,尽可能以学术为基础,但不可否认在数据的解读上,也会有自己的角度。他们会经常赞助学会、协会等的学术活动,有时也建立某些中立的学术平台来帮助医生掌握新的知识和理念。这类活动的标准也是不能干涉医生的自由讨论,完全以医生的意见为主。有些公司甚至规定市场部、销售部人员不得参与高层次的学术讨论,以免影响这些学术活动的中立性。品牌推广由药企的市场部(marketingteam)负责。即根据产品的适应症和支持的医学文献等,开发产品的市场定位、区隔,并发展品牌的相关推广活动。这个时候的品牌推广活动是朝有利于扩大产品使用的方向发展,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会议、比赛、病例研讨等等。强生进入中国之后,将这一套做法原原本本地克隆到西安杨森。由此,中国第一批医药代表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杨森当年招聘医药代表的条件非常苛刻,要么是有临床经验的医生,要么是药学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能够无障碍阅读医学文献,能够和一线医生进行专业沟通,其中不少是已经取得主治医师资格的医生。这些应聘者进入杨森后,要进行至少30天的培训,包括专业领域知识,最新研究论文解读,和医生沟通的技巧,学术幻灯片演讲演练等等。当然薪酬也非常有吸引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普通的医生月薪只有几百块,杨森医药代表的薪酬起步就是几千。杨森后来被称为中国医药代表行业的黄埔军校,数量众多的国际药企大中国区的总裁和销售总监,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都是从杨森开始的。八九十年代,整个中国的医疗行业百废待兴。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医生数量就严重不足,很多赤脚医生慢慢进入公立医院医生队伍,再加之十年文革时期,很多工农兵保送的医学专业毕业生,根本不具备足够的临床医学知识,再加之当时的中国,医生从业后基本就没有再学习的机会,导致大量资质不合格的医生在一线给患者看病。另一方面,长期的封闭使得中国的医疗系统长期游离于国际主流学术体系之外,整体医疗水平极其低下,对国际主流医学的发展一无所知。很多人怀念当年的那个时代,其实是不了解。当时全国最大的三甲医院,药品大约也只有500个左右的品种,治疗手段非常单一,患者的死亡率也很高。在这种背景下,外企的医药代表进入中国市场,首先充当了中国医疗系统培训和知识更新的桥梁。他们去医院主要是传递产品的核心信息,改变医生的处方习惯,收集医生对自己所负责品种的信息反馈,病例收集。除此之外,还会跟医生沟通这个疾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赞助组织各种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议。因此,当时医药代表到医院,会受到院方张灯结彩的欢迎。有些医药代表到某个城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