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反思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反思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反思12006年5月,我在学校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吆喝》。在这堂课上,我充分体现“课标”注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情境导入时将文中的一种吆喝改制成现代广告,并与传统的吆喝进行对比联播整体感知时让学生寻找出文中的各种吆喝,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广告创编时分小组,将各种吆喝改写成现代版广告创意,反弹琵琶,将电视上的广告改编成北京版的;最后回归原文,让学生对传统的现代的广告发表自己的看法,链接生活,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吆喝”。在这堂课上,我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设计了说“吆喝”的现场表演,喊“吆喝”的角色体验,论“吆喝”的课堂讨论等三个学生活动环节,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加强教材的挖掘,新理念的渗透、新教法的展示、课件的运用,效果都不错,老师们对这堂课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它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和全新的教学思想。但我作为这堂课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对这堂课的感觉却并非十全十美,如部分教学目标并未如期实现,一些课文知识落实的也不尽如人意,师生互动和学生的活动环节总觉得还存在瑕疵,总觉这节课的“语文味”不浓。总而言之,这堂公开课下来,我对“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产生了一些困惑和反思。第1页共14页困惑一:主导、主体熟轻熟重。众所周知,在课程双革形势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在《吆喝》这堂示范课的第三个环节“论”的教学设计中,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讨论回答:文中的“吆喝”是北京的,你认为仅仅属北京吗?即使现存的吆喝,也在发生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个现象?而学生此时的回答却和我的想法了不同之处,他们认为电视上的广告都是北京的,这是一种文化。当时,我就很巧妙的按照自己的思路讲下去,把学生引到自己的设计上讲下去。虽然这环节没被听课老师批评,但是这个问题却一直让我困惑,主导、主体到底谁轻谁重?如果以教师的设计为主,那就违背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果放开的让学生活动、讨论,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究竟有多大的意义?课文知识怎么落实?困惑二:不能对学生说“不”。“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价值取向。“课标”鼓励教师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弘扬学生的个性,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呵护好,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雕刻成“千人一面”。在《吆喝》这节示范课的第二个环节喊“吆喝”和第三个论“吆喝”环节中,面对学生的笨拙表演和不准确的答案,为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不得不说:“不错”、“好”、“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是这个意第2页共14页思”等等,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皆大欢喜,课堂气氛及其活跃,可是我的心情却不能平静:这一部分同学所谓的积极性和想象力的到了鼓励,可是对于班上其他大部分同学而言他们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标准就不会产生模糊和偏差吗?这对他们也是一种不公平啊。新课改对学生的课堂评价真的不能说“不”吗?困惑三:多媒体非用不可。信息时代,如果不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那是一件憾事。多媒体信息量大,有扩展性,能向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是教学的得力助手,是创设课文情境的有力手段。为鼓励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现在许多公开课、示范课都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依据。但是在《吆喝》这堂课上,我只是使用视频录像来导入课文情境,使用幻灯片来展示课堂的进度和环节,其他环节都是以师生的互动表演和课堂讨论为主。课件设计也并非精益求精,如果以多媒体运用的标准来看,这堂课不见得成功,一些老师也提到这堂课的课件不够出色可是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许多老师首肯,这堂课的综合效果是有目共睹的,那么究竟该以怎样的标准来评价这堂课呢?多媒体运用究竟在课堂教学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呢?是非用不可、竭尽所能、精益求精,还是一无是处、可有可无、随遇而安呢?这些问题引起了我长久的思考,也催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