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政治优质课比赛:3.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人教版必修4)一.课标要求: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2、理解联系的多样性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实践体验;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收集处理信息,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三、教学内容分析本框包括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二、学生分析高二学生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如果没有实际的体验就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四、设计思想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知哲学,从而亲近哲学,让学生明白其实生活充满哲学,“生活处处皆哲学”。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体验情境等方法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建构生活化的课堂。习方式。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难点: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明确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从一张纸引发学生对环境与人类关系的思索,播放视频,从学生的生1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提出问题:视频中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存在怎样的关系?引出联系的含义。合作探究:观察世界,发现联系,分组举例。引导学生从不同领域感受联系的普遍性。问题驱动:是否存在孤立的事物?是否存在与周围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针对学生的不同答案作出解释,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归纳提升:联系的普遍性.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问题驱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否意味着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体验探究:“换客”体验(从一张纸入手进行物物交换,组织学生参与体验),组织学生谈感受。总结:有的同学交换成功,而有的同学没有成功,因为没有找到彼此需要的产品,我们可以发现联系虽然是普遍的,但联系的存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不因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制作:请最后拿到纸的同学按自己的思路叠飞机,并试飞。问题驱动:同样是人为事物,为什么你的纸飞机飞不上天空?而嫦娥二号可以遨游太空?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分析:任何联系都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任意虚构的,联系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活经验入手引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考,分析社会生活实际。通过情景创设,引发学生思维碰撞,2联系的多样性不是思维的力量,我们不能凭空创造联系强加给客观的事物,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