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诊断定位:后循环缺血病症的多样性定性:发病前有无引起低血容量因素:进食差、腹泻、大量排汗、应用降压药物等辅助检查有无大动脉狭窄的明确依据TCD、颈部血管超声分析,锁骨下动脉?CE-MRA、CTA、DSA-进一步血管内治疗;评估预后第一页,共三十四页。点评-治疗扩容:评价心肾功能氯比格雷:粒细胞减少及腹泻普罗布考:HDL、心电图他汀:监测肌酶及肝酶第二页,共三十四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承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李勇第三页,共三十四页。?共识?撰写原那么不是讲座,不面面俱到,突出重点不是指南,针对争议问题给与相对肯定的建议不是国家行为,〞中华内科中国卒中共识专家委员会“更多地考虑了所在的教学医院情况制定,对于基层医院,局部观点不具普遍性。充分了考虑证据、文献和各国指南,结合大医院专家经验、观点相对于指南,具有更好的临床可操作性第四页,共三十四页。一、前言:传统观点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良性、可逆性脑缺血综合征〞,复发风险低于脑梗死。然而,研究说明[1],TIA患者7d内出现卒中的风险为8%左右,30d达10%,而90d内出现卒中的风险那么为10%-20%〔平均为11%〕,而急性卒中90d内卒中复发的风险近为2%-7%〔平均为4%〕,显著低于TIA患者。此外,TIA患者不仅会发生脑梗死,而且出现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也很高。90d内TIA复发、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总的风险高达25%。因此,TIA是严重的、需紧急干预的“卒中预警〞事件,亟待更新观念,加强重视。而目前我国TIA的诊治领域“低估、误判〞现象严重;“救治不及时、不标准〞等问题突出,鉴于此,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特约请国内神经病学专家充分讨论并最终达成TIA概念、发病机制、病因分层评估与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第五页,共三十四页。二、概念:〔一〕历史回忆传统“基于时间〞的TIA概念起源于上世纪50-60年代,1958年Fisher[2]认为TIA可以持续几h,一般为5-10min;1964年,Acheson和Hutchinson[3]支持使用1h的时间界限;1964年,Marshell[4]建议使用24h概念;1965年,美国第四届普林斯顿会议[5]将TIA定义为“突然出现的局灶性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且排除非血管源性原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脑血管病分类于1975年采用了此定义[6],并一直沿用至今。第六页,共三十四页。然而,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进展,基于“时间和临床〞的传统定义受到了诸多质疑。研究说明,大局部TIA患者的病症持续时间不超过1h,超过1h的患者在24h内可以恢复的几率很小。而且局部临床病症完全恢复的患者影像学已提示存在梗死。鉴于此,TIA工作组在2002年提出了新的TIA概念[7]:“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临床病症持续不超过1h,且在影像学上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TIA新概念把TIA的时间界限缩短为1h,这意味着如果病症持续1h以上,应按照急性卒中流程进行处理;同时新概念也将TIA与卒中的界定由传统的“时间和临床病症〞标准改进为“组织学损害〞标准。至今这一概念在我国神经病学界已成共识。第七页,共三十四页。比较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病症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病症,结构影像学检查(CT、MRI)无责任病灶。新概念: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临床病症持续不超过1小时,且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第八页,共三十四页。新旧TIA概念的比较基于时间的传统概念基于组织的新概念基于传统24h时间界限基于是否存在生物学终点一过性缺血性症状是良性的提示一过性缺血性症状可以引起持续脑损害诊断基于一过性过程而并非病理生理鼓励使用辅助检查确定有无脑损害及其原因导致急性脑缺血治疗的延误促进快速急性脑缺血的治疗不准确提示有无缺血性脑损害更准确反映缺血脑损害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概念相悖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概念一致第九页,共三十四页。〔二〕建议TIA和脑梗死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区别,二者应被视为一个缺血性脑损伤动态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新概念——即“组织学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