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1第一页,共三十二页。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为一组罕见“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五联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病症、肾脏受累和发热,其诊疗困难,死亡率高。2第二页,共三十二页。TTP发病机制TTP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后者又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目前认为TTP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其中ADAMTS13缺陷是TTP发病的中心环节。3第三页,共三十二页。1.1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与其分泌功能密切相关。感染或炎症、药物、器官移植、免疫异常、高剪切力血流状态、补体活化产物等均可损伤内皮细胞,使其发生活化或凋亡,导致分泌功能异常,如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选择素等〕过度表达,IL-6、VWF异常释放。近期研究认为内皮细胞受损后更多地表现为活化,而不是凋亡,但两者均参与TTP的发生开展。4第四页,共三十二页。1.2VWF质量异常VWF是主要由内皮细胞分泌的多聚体,具有参与血小板粘附和运载凝血因子Ⅷ的功能。血管损伤、多种冲动剂〔如肾上腺素、凝血酶等〕均可刺激内皮细胞产生超大型VWF多聚体〔UL-VWF〕。UL-VWF介导血小板粘附内皮细胞外表的能力较正常VWF多聚体强,还可直接介导血小板之间的聚集。5第五页,共三十二页。生理情况下,UL-VWF瞬间被VWF裂解酶裂解成更小的血浆VWF多聚体,防止血小板过度聚集所致血栓形成。VWF被作为是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紊乱的标志物之一。Romani等认为TTP的始因是VWF异常聚集超过一定阈值。但动物实验表明,在ADAMTS13活性严重缺乏下,未发现血浆VWF水平异常。近期研究发现,除ADAMTS13以外,还有其他的酶参与UL-VWF多聚体水平的调节。因此,VWF质量受多因素影响,其质量异常在T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6第六页,共三十二页。1.3ADAMTS13缺陷VWF裂解蛋白酶被证实为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第13位成员,命名为ADAMTS13。ADAMTS13由肝脏星状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除直接酶解VWF外,新发现其羧基端还能以自由巯基化的方式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7第七页,共三十二页。1.3.1ADAMTS13基因缺陷遗传性TTP是由编码ADAMTS13的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ADAMTS13缺乏所致。目前发现超过140种不同的基因突变。有学者曾推测ADAMTS13基因完全缺乏将是致死性的。Furlan等认为单独ADAMTS13缺乏不会导致TTP急性发作,需有一定诱因的存在。Motto等发现完全敲除ADAMTS13基因的小鼠须诱发才出现类似人类的TTP发作,推测存在ADAMTS13以外的VWF裂解酶。Tersteeg等发现纤溶酶参与VWF多聚体水平的调节。国外最新统计发现,遗传性TTP患者多在20~40岁首次急性发作,首次发作常存在诱因〔如妊娠、酗酒等〕,之后进入反复复发阶段。由此可见,TTP的发生是基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8第八页,共三十二页。1.3.2抗ADAMTS13自身抗体生成及补体的激活①特发性TTP约占TTP患者的77%,病因不明,多数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94%~97%获得性TTP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出抗ADAMTS13自身抗体。绝大数抗体直接结合ADAMTS13羧基端活性区域抑制其活性,为抑制性抗体;11.5%~17.0%急性获得性TTP患者存在非抑制性抗体,推测其与加快ADAMTS13降解、干扰ADAMTS13与细胞或其他血浆蛋白间相互作用有关。自身抗体阳性及严重ADAMTS13活性下降,对诊断获得性TTP具有很高的特异性。缓解期持续低ADAMTS13活性是获得性TTP复发的高危因素,但并不作为即将复发的标志。因此,缓解后不需要常规进行ADAMTS13活性测定。9第九页,共三十二页。②继发性TTP常见病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多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药物、恶性肿瘤、妊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多与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