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3讲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VIP免费

第3讲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_第1页
1/58
第3讲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_第2页
2/58
第3讲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_第3页
3/58
•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即使在今天,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发展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第一页,共五十八页。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第二页,共五十八页。•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第三页,共五十八页。•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第四页,共五十八页。•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第五页,共五十八页。•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孟子·膝文公上》)第六页,共五十八页。•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显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第七页,共五十八页。•早在孔子前,曹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思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由此形成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第八页,共五十八页。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就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一般说来,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和表述出来,上升为德目,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丰富,并且往往比前者更纯朴、更直接地体现着某个民族的品格。第九页,共五十八页。•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俭、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第十页,共五十八页。•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则提出所谓“四维七体”。•“四维”是礼、义、廉、耻。•“七体”为;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协辑睦。•董仲舒以后,“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第十一页,共五十八页。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虽然它曾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并不能由此否认它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第3讲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