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页,共三十八页。简述人类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全球每天约有3千万人使用NSAIDs,仅美国每年就有7~10亿张NSAIDs处方。在国内,NSAIDs销量仅次于抗感染药,位居第二;NSAIDs致不良反响的发生率之高,同样不容无视。在所有有关药物不良反响的报道中,NSAIDs占25%。2第二页,共三十八页。非甾体抗炎药的历史回忆1763年:Stone描述爆竹柳皮浸出液治疗发热和间日疟1860年:合成了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Hoffman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952年:保泰松问世,开始使用NSAIDs名称1960年:吲哚乙酸类药物--吲哚美辛上市1971年:JohnVane等发现NSAIDs抑制COX,使PGs产生减少。随后相继推出了丙酸类〔布洛芬等〕、苯乙酸类〔双氯芬酸〕、昔康类吡罗昔康〕,不同剂型的开发也相继进行。3第三页,共三十八页。非甾体抗炎药的历史回忆1991年:Herschman等用分子克隆技术证实了COX有两种同工酶1998年:根据COX理论研制的三个昔布类特异性COX-2抑制剂相继诞生了塞来昔布——辉瑞公司的西乐葆罗非昔布——默沙东公司的万络帕瑞昔布——辉瑞公司的特耐〔静脉注射用〕2004年9月:因患者服用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万络导致心血管疾病,默沙东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撤回万络.4第四页,共三十八页。按照化学结构分1水杨酸类,代表药物阿司匹林;2丙酸类,代表药物布洛芬、氟比洛芬;3苯乙酸类,代表药物双氯芬酸;4吲哚乙酸类,代表药物吲哚美辛;5吡咯乙酸类,代表药物托美丁;6吡唑酮类,代表药物保泰松;7昔康类,代表药物吡罗昔康;8昔布类,代表药物包括塞来昔布、罗非昔布、帕瑞昔布等5第五页,共三十八页。根据COX-2抑制度的分类第一届国际COX-2研讨会根据COX-2抑制度的分类第一届国际COX-2研讨会6第六页,共三十八页。NSAIDs最新分类昔布类塞来昔布(西乐葆)罗非昔布(万洛)COX-2抑制剂水杨酸类阿斯匹林苯胺类(泰诺林/百服宁)非那西林吲哚类(酪酸)消炎痛(吲哚美辛)舒林酸(奇诺力)昔康类美洛昔康(莫比可)丙酸、苯乙酸奈普生布洛芬(芬必得)双氯芬酸(扶他林)有机酸类奈基烷酸奈丁美酮(瑞力芬)传统NSAIDSNSAIDsCOX-2抑制剂于99年后应用于临床2005年4月7日美国FDA发布针对已上市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的一系列重要变更信息7第七页,共三十八页。作用机制:现在使用的NSAID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COXPGG2支气管收缩血管扩张抗血小板聚集诱发炎症发热致痛收缩子宫膜磷脂PLA2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XXPGH2PGI2PGE2PGF2TXA2血小板聚集收缩血管TXA2合成酶PGI2合成酶血管内皮血小板脂氧酶5-HPETELTS过敏、炎症支气管收缩8第八页,共三十八页。对脂氧酶的影响前列腺素PGs生物合成减少花生四烯酸AA白三烯LTs的生成增多COXLOXNSAIDs制作用炎症反应9第九页,共三十八页。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和白三烯主要是从花生四烯酸形成的化合物。前列腺素和白三烯被称为类二十烷酸,因为他们是含有20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的衍生物。类二十烷酸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组织和体液中,许多刺激可以增加他们的形成,这些化合物也具有许多生理功能。许多前列腺素,前列腺素E2(PGE2)、前列环素(PGI2)和前列腺素D2(PGD2)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PGE2、PGI2和PGD2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引起血管扩张和加重水肿、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他们也能增加伤害感受器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PGE2和PGI1对胃肠道和肾脏功能有多种保护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主要作用机制。10第十页,共三十八页。解热镇痛药的共性1.解热作用特点:使过高体温降低到正常,对正常体温无影响发热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内热原〔pyrogen:IL-1、TNF〕→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合成、释放PG↑→调定点提高至37℃以上→产热↑、散热↓→体温↑。解热机制:解热镇痛药→抑制PG合成酶〔环加氧酶〕→PG合成↓→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水平→散热↑(血管舒张和出汗)→体温恢复正常。11第十一页,共三十八页。2.镇痛作用特点主要对炎症性疼痛有效,中等强度;无成瘾性与呼吸抑制;作用部位在外周,抑制PG合成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