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供给第一页,共二十三页。供给规律供给规律:其他条件相同,一种商品的供给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供给规律的理由:1.在一个卖者卖出一个的情况下,供给价格从低到高排序(竞争);2.同一个卖者卖出多件商品时,没有投机动机情况下,供给价格取决于保留用途的价值,并因边际效用递增而上升;有投机动机的情况下,供给价格的形成较为复杂,接下来详细讨论。第二页,共二十三页。一般而言,供给价格取决于自用价值和投机动机(以更有利的机会出售)。如果卖者按照一件商品对自己来说有的效用大小来决定最低要价,那么,供给价格的背后是效用,而且,依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要他出售越多,要价越高,供给规律也是效用递减规律的表现。不过,分工社会中,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者的产品少有自用价值(假设为零),供给价格主要或几乎完全取决于卖者是否有机会在未来按照以有利价格出售。第三页,共二十三页。是否有机会未来以有利价格出售取决于这种商品是否易于保存和未来价格预期。如果商品难以保存,那么,供给价格等于零。如果商品易于保存,供给价格取决于卖者的价格预期和卖者选定的贴现率。古玩等可长期保存且不可再生产的东西,供给价格取决于卖主自己欣赏获得的效用和对潜在买主愿意出的价格估计。第四页,共二十三页。对于可再生产的东西,供给价格取决于卖者的价格预期,而这一预期的主要依据是未来生产成本估计。所以,供给价格并不直接依赖于过去的生产成本。假如生产者得了健忘症,忘记了过去的生产成本,他照样要给产品定价。在过去的成本是估计未来成本的依据时,供给价格间接依赖于过去的成本。正是以这种方式,供给价格联系到了成本。第五页,共二十三页。Cost的概念机会成本人的主观价值判断赋予可供选择的机会A和B不同重要性,从而赋予它们顺序。从根本上说,成本是选择的代价,是机会成本。Costof取A,舍B,是B的效用。这个意义上的成本是主观的。这是因为,可供选择的机会首先是主观的,只有部分是客观的,而选择机会的重要性和排序是主观的。机会成本是短命的,许多选择机会只是在做出选择那一刻出现和存在,是瞬间即逝的。第六页,共二十三页。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生产成本也是机会成本,是把一组资源(生产要素)用于某个生产用途的机会成本。一个自给自足的人选择用一组要素生产A,机会成本是本来能够生产的B的效用,从而是主观的。如果只有产品市场而没有要素市场,那么,生产A的成本是本来可以生产的B的市场价值。这个市场价值是他人用货币表达的主观价值判断(效用)。通过交换,他人的主观价值判断成了生产者的客观成本。此时,生产者眼中的成本是客观的,但经济学家眼中的成本仍然是主观的。第七页,共二十三页。因此,商品A的生产成本仍然是本来可以生产的商品B(对于生产者本人或他人来说)的效用,即成本最终源于效用或主观价值判断。第八页,共二十三页。有要素市场的情况下,要素所有者可以出让自己拥有的要素或其支配权。后者意味着要素所有权与支配权的暂时分离。生产要素(服务)价格是生产者-企业家(包括要素所有者本人)竞争的结果,不再完全取决于要素所有者本人利用资源的能力。第九页,共二十三页。有发达要素市场的情况下,生产者-企业家的生产活动中占用的要素都有了市场价格。这时,生产商品A的成本是相关要素(服务)的市场价格之和。假如一个企业家使用的要素全是买来的,那么,他的生产成本就等于购买要素的支出。对于单个企业家来说,成本更显得是客观的。不过,经济学家要超越单个企业家的眼光,要看到要素价格背后是什么。第十页,共二十三页。顺便提一下,在现实中,没有纯粹企业家。企业家总会或多或少地使用自己原本就有的生产要素。这时,购买生产要素服务的支出意义上的会计成本(显成本)不准确反映他占用的稀缺资源。经济学家把纯粹企业家的生产成本称作经济成本(economiccost),而经济成本等于显成本加上隐成本(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第十一页,共二十三页。要素价格是企业家竞价的结果。企业家是消费者的代办人。他愿意为一单位要素出的最高价是他估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