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一页,共一百四十四页。一、主要内容一、传统武术的发展历史概述二、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三、传统武术的发展环境四、传统武术的流派、分类五、几种传统武术的介绍第二页,共一百四十四页。一、传统武术发展历史概述(一)武术的产生武术的产生,源于我国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主要是狩猎和抵御猛兽的袭击)。第三页,共一百四十四页。(二)武术在不同时期的称谓武术的名称、内容和内涵、外延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商代——拳勇;春秋战国时期——“技击”;汉代——“武艺”,沿用至明末;清初——“武术”,借用南朝萧统《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国际上称为——“KUNGFU”、“WUSHU”、“MARTIALARTS”等。第四页,共一百四十四页。石镞(三)武术发展简史1、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2、武术的产生源于我国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原始先民们在与凶禽猛兽争夺生存环境和猎取动物为食品而进行的搏杀中使用了石刀、石矛、石斧、石镞等。武术的萌芽从这里开始。第五页,共一百四十四页。3、原始部落战争孕育了中华武术据载,中华先民由炎帝和黄帝统率的两大部落融合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三皇”像隋代“三皇”指伏羲、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四川大足石窟)第六页,共一百四十四页。4、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加上战争的频繁,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巨大发展,其突出表现是青铜武器的广泛使用与进步。这一时期,出现了“武舞”,用武舞训练士兵,鼓舞士气;习练搏斗、角力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射术也得到较大发展。青铜矛商代第七页,共一百四十四页。5、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社会功能多样化发展,武术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与娱乐性;在日常武艺的发展上,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分流。开始重视提倡“拳勇”、“技击”,特别是“相搏”与“斗剑”发展较快。吴王差青铜矛春秋第八页,共一百四十四页。6、秦、汉、三国时期,武术著作大量出现;武术形成为初期流派;刀逐渐取代了剑在军事舞台上的地位,剑逐渐转移至非军事用途并继续发达;汉刀、汉代的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东传日本。角抵图铜饰牌战国第九页,共一百四十四页。7、两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府兵制,选士的标准对武艺有很高的要求。同时,练武已有口诀要求。第十页,共一百四十四页。8、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裴旻的剑术、李白的诗歌和张旭的草书并称为“唐代三绝”的美誉。武术文化形态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发展。彩绘习武泥俑第十一页,共一百四十四页。武学的兴起9、宋元时期,民间练武,有“社”的组织。由于有了“社”的组织,这就为武术的交流、传授、发明创造了有利条件。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出现了第一所军事学校—武学,并设置教授,习诸家兵法及历代用兵方略。这是养兵制向科学化迈进的开端,也是武术日益体系化的表现。第十二页,共一百四十四页。10、明、清时期,是武术集大成的发展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并有人将练功分为内功、外功之分,把武术简单的分为内、外两家;此外,还有了南派、北派之说。即把长江一带架式小而势紧的拳术称为南派,把鲁豫等一带架式大而势宏的拳术称为北派。林冲棒打洪教头第十三页,共一百四十四页。11、民国时期,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馆”;1928年,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过两届国术国考,进行了拳术、长兵、短兵、散打和摔跤等比赛。精武体育会年新址)精武会创始人霍元甲(1869-1910)第十四页,共一百四十四页。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各地体育院系开始把武术列入正式课程;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1957年国家体委组织整理出版简化太极拳,甲、乙组和初级的拳、刀、剑、棍、枪套路;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