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A、基础•广义上讲,包括三个方面:–1、物系[原料的特征和成分(碳水、蛋白、脂肪、生长素、酚、无机盐等)含量,以及每一个工序中发生的每一成分变化的前体及浓度];–2、菌系(微生物体系);–3、酶体系(微生物产生的、原料本身含的);第一页,共五十九页。•B、条件–温度–压力–pH–供氧情况–物料状态(液、固、半固)–环境卫生–无菌状态第二页,共五十九页。•C、类型•包括四个方面:–1、物理变化:糊化和老化现象等;–2、生物学变化:微生物生长与死亡、呼吸作用及其产物(物质消耗);–3、生物化学变化:酶作为催化剂的各种反应,包括菌体的合成与自溶;–4、化学变化:包括无机、有机、物理化学等变化,如Fe3+、Fe2+,贮藏过程的氧化还原、蛋白质与单宁凝聚;•实质:归结为物理与化学2种变化;第三页,共五十九页。•第九章白酒的贮存、品评、勾兑•从酿酒车间刚出产的酒多有“新酒味”(燥、辛辣味,不醇厚柔和),需要陈酿;•陈酿–蒸馏酒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燥辣味明显减少,香味增加,酒味变得柔和,酒体变得协调。•陈酿期–泸型酒至少贮存3~6个月,一般在一年以上;–汾型酒贮存期为一年左右;–茅型酒要求贮存三年以上;第四页,共五十九页。•白酒中:–酒精、水是大量成分;–香味、辣味等是微量成分;•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发生着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的变化。–生物与化学变化:形成香味物质;–物理变化:改变白酒中酒精的辣味和冲鼻味;如贮藏了30~40年的40°威士忌酒,在味觉上只相当于10~15%酒精含量所引起的刺激味(???)。•极性分子,通过氢键缔合成大分子。–水、酒精、部分微量成分是极性分子;第五页,共五十九页。第六页,共五十九页。•酒精-水分子间的缔合,大大改变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如折光率、粘度等,当混合水和酒精时,其体积缩小,并放出热量。•不同酒精浓度,其收缩率不同;•53.94ml(乙醇)+49.83ml(水)=100ml,表现出最大的收缩率。茅台酒酒度定在52-54°,与此吻合;第七页,共五十九页。•产生“辛辣和刺鼻感”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自由酒精分子”的存在;(自由酒精分子才和味觉、嗅觉器官发生作用),因此,在白酒中存在的自由酒精分子越多,刺激性就越大。•贮存时间↗,缔合作用↗,自由酒精分子数量↘,对味觉和嗅觉器官的刺激作用↘(柔和)。第八页,共五十九页。•第一节白酒老熟•1、白酒老熟原理•(1)挥发作用(属于物理变化,产生了物质相变)–新酒中“硫化氢、硫醇等挥发性的硫化物、醛类等(是引起新酒刺激味的主要成分)物质挥发。•(2)分子间的缔合(属于物理变化)–极性分子(水、乙醇、香味物质)间排列逐步理顺,强化了对乙醇分子束缚,降低了分子的活度,使白酒口感变得柔和。•(3)贮存容器的金属离子的微量溶出(属于物理变化)第九页,共五十九页。•(3)化学变化•缓慢,包括:–醇、醛氧化:醇氧化生成醛、酸,使酒度降低;–醇酸酯化:醇酸生成酯,使总酯增加,酸度、酒度降低;–醇醛缩合:醇醛重排,减少刺激性。第十页,共五十九页。•2、酒库管理•(1)称量入库–做好特点、等级、酒度、质量、坛号、日期等标识和密封工作。•(2)陈酿–做好管理工作:卫生、通风、查漏、定期品尝、安全。•3、贮存容器•(1)陶质容器–历史悠久,有保持酒质、透气、促老熟等特点。•(2)金属容器–一般有铝质容器和不锈钢容器。第十一页,共五十九页。•3、人工老熟•白酒的贮存期长,占用“贮存容器和周转资金”的量大。•一些有益的尝试:•(1)冷、热处理–冷、热处理,可增强酒分子的运动,强化反应条件,增加反应机率,加速酒的老熟。•如:新酒在50~60℃保温三天,无大变化。如在60℃和-60℃环境中各保持24h,效果显著。第十二页,共五十九页。•(2)高频处理。•采用功率为800W,输出50%的中子处理仪(两极间放瓶装白酒,15A,10s)或紫外线光源,加速酒精与水分子间的缔合,对提高曲香、去除酒杂味有利;第十三页,共五十九页。•(3)微波(波长为1m-1mm范围的电磁波)处理•机理:–(1)产生高频振荡,促使酒体中各种极性分子整齐排列,形成更稳定的大分子群,使酒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