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2讲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第一页,共五十五页。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二页,共五十五页。宏观框架宏观框架第三页,共五十五页。知识主线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第四页,共五十五页。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第五页,共五十五页。3.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围绕两条线曲折探索:一条是内在的生产关系的线,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证明是有缺陷的,不得不进行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改革;一条是外在的开放线,从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4.整个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时间: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1984年城市改革、1992年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解决非公有制经济性质问题。第六页,共五十五页。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考点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考点三新时期经济体制转型(1978~2014年)——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考预测●原创押题第七页,共五十五页。1.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记:“一化三改”。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核心知识第八页,共五十五页。2.“一五”计划(1)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2)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第九页,共五十五页。3.三大改造(1)过程: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十页,共五十五页。(2015·课标全国卷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考向1从比较的角度理解建国初的工业化考向1从比较的角度理解建国初的工业化考向例析第十一页,共五十五页。审题方向“一五”计划(工业化)辨析选项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国和美国,故A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