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硅胶)制备型薄层色谱与(硅胶)柱色谱的操作问题——结合我们实验室中具体操作第一页,共三十页。一般我们实验中应用最多的是以硅胶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色谱和柱色谱。虽然很多化学实验书中都叙述了(硅胶)制备型薄层色谱与(硅胶)柱色谱的操作技术的实验方法,但大多数都是比较雷同地泛泛地描述,而且有些描述在实验室中并不适用。例如,很多书中都提到装柱时先在底层铺一层石英砂,加入固定相后再在顶部铺一层石英砂。比较繁琐,而且效果“?”,在实验室中不适用。第二页,共三十页。吸附色谱的原理:吸附色谱是根据物质在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而得到分离,一般情况下极性较大的物质易被硅胶吸附,极性较弱的物质不易被硅胶吸附,整个过程即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过程。第三页,共三十页。第一部分(硅胶)制备型薄层色谱(PTLC)一、制板操作二、点样操作三、回收分离组分四、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第二部分(硅胶)柱色谱的操作问题一、装柱二、上样三、洗脱剂的使用四、洗脱的技巧第四页,共三十页。第一部分(硅胶)制备型薄层色谱(PTLC)一、制板操作:我们实验室常用的制板操作(手工制备硅胶硬板):1.溶解制备0.5%CMC-Na溶液(为何用0.5%CMC-Na溶液?)先说一下CMC-Na(1).结构:第五页,共三十页。(2)物理和化学性质:纤维素羧甲基醚的钠盐,为白色或乳白色纤维状粉末或颗粒,几乎无味,具吸湿性。易于分散在水中成透明胶状溶液,在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溶。1%水溶液pH为6.5~8.5,当pH>10或<5时,胶浆粘度显著降低,在pH=7时性能最佳。对热稳定,在20℃以下粘度迅速上升,45℃时变化较慢,80℃以上长时间加热可使其胶体变性而粘度和性能明显下降。在碱性溶液中很稳定,遇酸则易水解,pH值为2-3时会出现沉淀,遇多价金属盐也会反应出现沉淀。作用是做粘合剂。其他粘合剂:煅石膏、淀粉等。第六页,共三十页。0.5%CMC-Na溶液制备过程:例如,取蒸馏水1000ml,加热煮沸♣,将羧甲基纤维素钠5g分次撒入沸水中,玻璃棒搅拌,直到完全溶解。煮沸前加少量水补蒸发量。为何分次加入CMC-Na?第七页,共三十页。2.硅胶粘合取一定量硅胶放入研钵中,加入3倍量的0.5%CMC-Na溶液,向同一方向研磨至无气泡,粘液成线状即可。为什么要同一方向?第八页,共三十页。3.铺板适宜的薄层吸附剂的厚度为0.5-2mm,板的尺寸一般为20cm×20cm大约需要硅胶的量为30克(经验值),所以PTLC常用来分离毫克级的样品。第九页,共三十页。二、点样操作上样是PTLC分离的一个最关键的步骤。薄层板最好先用甲醇展开一次,以减少杂质的混入。上样前将样品用挥发性的溶剂溶解,浓度应在5%-10%左右,点样带应尽量窄,以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一般来讲,一块1mm厚的20cm×20cm的硅胶薄层板可分离10-100mg的样品,如果厚度加倍,可多上样50%。第十页,共三十页。三、回收分离组分PTLC展开结束后,有紫外吸收的化合物,可以在紫外灯下确认色带位置;无紫外吸收的化合物,可采用在板上面覆盖一块玻璃板,然后在板的边缘喷洒显色剂来确认色带的位置。确定各组分色带的位置后,用刮刀将该色带从板上刮下,然后用极性尽量低(极性越高,往往被提出的杂质的量就越大)、对该化合物溶解度好的溶剂洗脱,过滤除去吸附剂,收集洗脱液,回收溶剂,即可。甲醇可溶解硅胶及其中含有的一些杂质,因此,并不适合用来洗脱,较合适的溶剂是丙酮、乙醇或氯仿。第十一页,共三十页。四、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1.板子裂口可能的原因:(1)硅胶的比例太大(2)板子未自然干透,就在烘箱中活化(可用低温大约40度左右烘30分钟左右再用进行活化)(3)CMC-Na中有絮状沉淀所致。第十二页,共三十页。2.活化问题:活化的目的是除去水分,自然晾干后,再在105~110℃活化,活化时间为0.5~1小时,冷却后即可使用。厚板在活化时容易裂,可以降低活化温度,自然晾干后,40至60摄氏度的烘箱中2~3小时即可,干燥器中保存。第十三页,共三十页。3.玻璃板清洁问题:可以先用洗手液或洗衣粉清洗,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接着用蘸有乙醇的棉花擦拭干净,最后把板吹干或烘干,放置于清洁处,备用。玻璃板应该很干净,没有划痕,没有缺口,4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