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河南大学史玉娟第一页,共二十三页。第一页,共二十三页。2022年汶川特大地震引起了心理学、精神医学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空前关注。第二页,共二十三页。第二页,共二十三页。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第三页,共二十三页。第三页,共二十三页。PTSD的心理创伤不是一般的心理刺激。这类创伤,如战争、地震、洪水、意外事故、目睹他人惨死、身受酷刑、强奸、绑架或其他恐怖犯罪活动。第四页,共二十三页。第四页,共二十三页。PTSD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如侵入性的回忆和反复出现的噩梦;第二组为保护性的反响,如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和情感麻木;第三组为高度警觉的病症,如惊跳反响和过度警觉。第五页,共二十三页。第五页,共二十三页。PTSD的特征有:反复发生闯入性创伤体验的重现(病理性重现)、反复出现惊恐及对类似创伤的情境或线索持续回避。第六页,共二十三页。第六页,共二十三页。据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认为PTSD是无意识将相对被忽略的创伤性表象再现于梦境,因而出现反复的梦魇。第七页,共二十三页。第七页,共二十三页。格式塔学派那么认为创伤体验来源于个体适应能力不佳,人格类型因而随之重新构建以补偿个体的软弱,并由此出现创伤个体过度警觉、意识别离及人格多重性的变化。第八页,共二十三页。第八页,共二十三页。新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是PTSD的发生与超限抑制有关,是在神经系统超负荷工作情况下发生的,由此可解释回避反响及情感麻木等病症。更多的学者那么将回避反响解释为常规的心理防御机制。第九页,共二十三页。第九页,共二十三页。理论研究对PTSD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目前除生物生理学界试图对PTSD加以解释之外,一些心理学流派也对PTSD提出了理论解释如心理动力学派、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第十页,共二十三页。第十页,共二十三页。认知理论PTSD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预存的关于世界的信念和模型会介入到创伤经验中,当创伤经验所提供的信息与那些预存的模型大相径庭难以相容时,就试图将新的信息纳入预存模型,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创伤后反响。如果新的信息能够溶入预存模型,那么信息加工顺利完成;如果人们不能使新的与创伤有关的信息与其现存的模型整合那么信息加工难以完成这样就会导致诸如PTSD之类的病态的创伤后反响。第十一页,共二十三页。第十一页,共二十三页。诊断标准一、美国诊断标准〔DSM-Ⅳ-TR〕(?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二、国际诊断标准〔ICD-10-E〕(?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三、中国诊断标准〔CCMD-3〕(?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第十二页,共二十三页。第十二页,共二十三页。诊断创伤事件后个体出现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如侵入性的回忆和梦魇)、保护性的反响(如回避与情感麻木)、高度警觉三种主要病症,持续超过一个月以上,而且带来了明显的痛苦,或者造成个体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可被视为满足PTSD诊断标准。第十三页,共二十三页。第十三页,共二十三页。影响因素灾后PTSD在特殊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女性终生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已婚男性多于未婚男性。特定的个性倾向是PTSD易感的重要因素之一。Norris等的综述显示灾后PTSD的风险因素包括:灾难暴露程度、混乱的社区生活、女性、少数民族、中年人、贫穷、精神病史和缺乏支持系统。第十四页,共二十三页。第十四页,共二十三页。PTSD的治疗PTSD的治疗包括:教育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第十五页,共二十三页。第十五页,共二十三页。教育应向创伤受害者说明,他们将可能经历焦虑、抑郁、易激惹、梦魇或反复回想,这些是对创伤应激的一种正常反响。第十六页,共二十三页。第十六页,共二十三页。心理治疗对于PTSD初期,主要采用危机干预的原那么和技术,侧重提供支持,帮助患者提高心理应对技能,表达和宣泄相关的情感。及时治疗对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慢性和迟发性PTSD的心理治疗中,除了特殊的心理治疗技术外,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社会和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