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30.诗四首第2课时渡荆门送别李白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首联渡远荆门外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来从楚国游(叙事)我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点题:交代远渡地点,出蜀目的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颔联山随平野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江入大荒流。(写景:绘山势,流水,原野)两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颈联月下飞天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云生结海楼。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写景:想象、比喻)尾联仍怜故乡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万里送行舟我仍然依恋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抒情:抒深沉思乡之情、拟人)1、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你认为呢?2、这首诗表现了李白怎样的情感?首联的意思是,我从蜀中远渡荆门之外,来到楚国游览。起首一“渡”字,暗点故乡之水,有依依不舍之意。这里要注意一点:“渡远”为什么不用“远渡”?“远渡荆门外”岂不更好理解?这里的关键在于以“渡”字打头,其作用有二:一是点题,二是贯穿全篇写水,水是全篇的主线。颔联仍然写水:“随”、“尽”和“入”、“流”四个动词,有移步换形之妙。船在飞速前进,江在奔腾流逝,山在迅速后退,把景物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颈联月光倒映于在中,极像是天空飞下的一面明镜;开阔的江面在晚霞辉映下,幻化出一派海市蜃楼。这里看似未写水,实则从“月下”和“云生”便可知诗人写的是茫茫无际的江天黄昏景色:一轮明月在大江中浮动,乃是低头所见之月。诗人再抬头观天,便见水天相连之处,幻化出了一派海市蜃楼。尾联用一“仍”字回应上文,说明以上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都是这饱含深情的一江流水,不远万里,从故乡蜀中把他送到遥远的楚地来的。理解了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既非朋友在送别诗人,也不是诗人在送别朋友,而是故乡之“水”在送别他远游的儿子——李白,所以题中“送别”二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尤其不能缺少。《渡荆门送别》:表达李白对长江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说说你储存的描写月的诗词名句并由此导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登岳阳楼登岳阳楼(其一)(其一)作者:作者:陈与义陈与义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与义陈与义(1090(1090~~1138):1138):宋代诗人宋代诗人。。字去非,字去非,自号简斋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