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林庚一、初读,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1、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二、细读,思考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2、筛选信息: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__的问题。暗示性“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3、抓住关键词句,筛选信息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征?树木满树的叶子繁密水分很充足浓绿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秋天微黄干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饱满)(空阔)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吹着袅袅不断的秋风啊,洞庭湖水扬起清波,枯叶从干黄的树上飘落。湘君等不到湘夫人,只看到这一片秋风扬波,木叶飘落的清秋景色,传神地表现了湘君的怅惘心情。三、拓展探究:只要提到“木”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味。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月相对稳定的意象:酒•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不尽相同的意象:练习一:梅关于“梅”的意象讨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梅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樽。林逋(967-1028),钱塘人。北宋初年名士。性格恬淡,不趋荣利,后来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因不婚娶,以赏梅养鹤为乐,世称“梅妻鹤子”。正是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才能写出这首流传久远的咏梅绝调来。死后,谥“和靖先生”。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此诗一出,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练习二:柳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予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