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和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2.了解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3.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4.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爆发和大战的性质。5.了解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6.了解大战的结果。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分割殖民地,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2.通过对战争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必然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3.通过分析加速大战结束的主要因素和大战的结果,使学生认识: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德奥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条约等资料,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提高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3.通过讨论思考题:“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战的性质和结果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与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争夺的密切关系教学方法:讲述法、探究法、自读法、图示法教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帝国主义形成的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霸权和更多的殖民地,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引起“一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原因有哪些?直接的原因又是什么?大战的后果怎样?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教材第四章的第六节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传授新课:★打出投影,显出课题。★由学生指出,对于一战,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把握其全貌,教师归纳点拨。★教师指出,任何历史事件的出现、发生都具有必然性,引导学生找出大战爆发的必然性,教师利用灯片,逐个点拨。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它揭示的是引起“一战”的根本原因。二是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它揭示的是引起“一战”的具体原因。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引起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变化。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章的第二节内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结合看英、法、美、德比较表:项目英法美德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倍数1.31.98.14.6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3412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1254从图表可以看出:后起的美、德两国经济的发展超过老牌帝国主义英、法两国,而所占殖民地没有英、法多。列宁说过:“帝国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争夺殖民地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实质。当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现象时,新老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必然日趋尖锐。在世界没有被瓜分完毕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是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甚至战争。所以说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根本原因。教材第一段同时告诉我们:一战前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影响下,欧洲列强之间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而出现的基本矛盾有三对。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具体原因)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德法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第一,德法矛盾。德法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要求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德国要继续削弱和遏制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政策外,还扩军备战,并制定了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