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正数和负数的意义.2.内容解析引入负数,将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数学内部的运算、解方程等问题的需要.本节课内容是本章后续的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及运算的基础.通过实例引入正数与负数,既能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又有助于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从而学会用正数、负数去刻画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刻画现实问题时,通常将“上升”“增加”等确定为正,相应地将“下降”“减少”“亏欠”等确定为负.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2)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目标解析(1)学生能自己举出含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生活实例,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2)学生能借助具体例子,用实际意义(如“增加”与“减少”,“收入”与“支出”等)说明负数的含义.在含有相反意义的量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相应的量.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包括小数),即正有理数及0的知识,对负数的意义也有初步的了解,还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但他们对负数意义的了解非常有限.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需要针对问题的具体特点规定正、负,特别是要用正数与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的现象(如“负增长”)中的量,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困难.这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同时也因为这样的表示与日常习惯不一致.突破这一难点,需要多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例子来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用正数、负数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四、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引言: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师生活动:教师说明数的产生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关系,感受数的扩充的必要性.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探究问题1: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气温为―3℃~3℃.“―3”的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生:“―3”表示这一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3℃”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师:“3”的含义是什么?生:这一天的最高气温3-(―3)=6问题2:某年,我国花生产量比上一年增长1.8%,油菜籽产量比上一年增长-2.7%.师:“增长1.8%”是什么意思?师:“增长-2.7%”表示什么意思?生:减少了2.7%.问题3:夏新同学通过捡、卖废品,既保护了环境,又积攒了零花钱.下表是他某个月的部分收支情况.收支情况表_____年_____月日期收入(+)或支出(-)结余注释2日3.508.5卖废品8日-4.504.0买圆珠笔、铅笔芯12日-5.20-1.2买科普书,同学代付师:结余中的“”是什么意思?生:欠同学1.2元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尝试解释.对于其中的问题1,可以选择临海的气温状况进行描述.设计意图:引言中的问题,有的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回答,有的不能回答.让学生阅读并尝试回答,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在生活、生产中需要用到负数,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习新的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观察感知,理解概念师:根据小学的知识,你能指出上述例子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吗?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给出正数、负数的描述性定义:像3,1.8%,3.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像-3,-2.7%,-4.5,-1.2,……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符负号“-”(负)的数叫做负数“+”、“—”叫做数的符号,正数前面的“+”也可以省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练习1:1.读下列各数,并指出其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2.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B.0是最小的正数C.0是最大的负数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考查对正数、负数概念的理解,感受数0的特殊性,并为学习有理数的分类做铺垫.4.例题示范,学会应用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21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