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强对流天气是什么(揭秘三大对流性天气)什么是对流性天气(系统)?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演变剧烈、破坏力极强的对流性灾害天气。在暖季(夏半年),当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处于不稳定状态、空中有充沛水汽、并有足够对流冲击力的条件下,大气中对流运动得到强劲发展,形成“(强)对流性”天气。它们的常表现为伴随雷暴现象的8级以上对流性大风、每小时大于2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或冰雹(通称“雹子”。由空中落下的冰块,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状,多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同雷阵雨出现,给农作物带来很大危害。注意“冰雹”与“霰”不同——霰音同线,或称“雪子”,是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龙卷风及飑线等。这些天气系统不仅尺度小、生命周期短,而且气象要素(特别是气压差)水平梯度很大,天气现象剧烈,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但由于其“来得急,变化快”,使得强对流成为最难预报的天气类型,成为一种灾害性天气(系统)。时事链接近期(中国)南方强对流天气频发,与往年相比较为异常一一前期(4月上旬以前春季月份)偏少,但进入4月中旬以后明显高发,极端性增强。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西伸北抬,春夏之交(4、5月份)的华南(两广)季风雨消失不见,季风雨带明显北移。暖湿气流(水汽)、太阳辐射(热量)以及北方冷空气(南下)三重因素影响,不稳定条件非常强,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上冷下热的大气(层结)条件。近期,造成江浙赣鄂等地雷暴、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剧烈的原因(根据浙江气象服务中心的结论)如下:一是西太平洋副高发力增强,雨带北抬到江苏南京一带。二是副高内下沉气流造成浙江等原降雨区阴云渐消,阳光普照,气温猛升,水汽蒸发,造成近地面高温高湿,闷热异常,大气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三是临近傍晚副高进一步增强,触发不稳定能量多地释放,引起副高边缘,对流猛烈发展,先是单点发展,后由点连片,形成江浙赣鄂近期罕见的强对流天气。雷暴天气雷暴是由积雨云(积状云的一种,厚度大,上升气流强,云中湍流十分强烈。积雨云——空气对流而使水汽凝结成云,呈块状或花椰菜状,轮廓分明)强烈发展而出现闪电、雷鸣和强阵雨的局地风暴(注,我们常把能够达到雷暴强度的积雨云称为“雷暴云”)。雷暴形成三要素:大量的不稳定能量(暖湿不稳定空气),充足的水汽,足够的冲击力(上升运动)。一般在雷暴来临前,风力较弱,大地散发出令人难受的闷热。当然,在闷热寂静中,虽有不祥之感,但更多人想的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雷暴发生时,没有降水的闪电雷鸣现象,称干雷暴。雷暴过境时,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会发生剧烈变化:如气压(地面气压先降后升,下降冷空气堆积形成冷高压)、气温(降水带下来大量冷空气,地面气温骤降)、风(随着下降气流和雷暴高压的出现,风速立即增大并有明显的阵性,风向急剧改变)、降水(强的阵性降水,降水最强区域在下降气流中心的下方,时间较短,但时有冰雹)等都有所表现。强烈的雷暴甚至带来冰雹、龙卷等严重灾害。一个雷暴往往是由数个雷暴单体所组成(每个雷暴单体平均直径约8千米),在各个雷暴单体之间,虽然也常常充满着云,但这些云中的对流运动并不强烈,同雷暴云(积雨云)有所区别。一次雷暴过程,往往是由数个雷暴单体(每个雷暴单体的平均直径约为8千米)构成。其中雷暴的大致发展阶段如下:积云阶段(积云开始形成,大气中不稳定能量逐渐释放转化为空气上升运动,即云中贯穿上升气流)、成熟阶段(云中出现降水以及降水拖曳的下沉气流,闪电、雷鸣、暴雨、冰雹等现象显现)和消散阶段(积雨云向水平方向扩展,趋向于消散,转变为密卷云、高积云、层积云等,上升气流范围缩小、强度减弱,即云中为下沉气流)。雷暴活动的地理分布与纬度、地形和下垫面(地表)性质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低纬多于中纬,中纬多高纬(低纬终年高温、多雨,空气处于暖湿不稳定状态,容易形成雷暴。中纬夏半年,近地层大气增温、增湿,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增大,同时经常有天气系统活动)。同纬度而言,山地(受山地阻挡,雷暴常沿山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