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二、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三、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1、复习议论文知识(P115、P122)(可以让学生先复习5分钟,然后老师提问,学生作答(学生不能看书))2、补充介绍驳论的相关知识: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2)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立论和驳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即破中有立,立中有破。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方法)①反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②反驳论据。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③反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批驳的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驳论写作思路(结构)引论——树靶子本论——打靶子(直接反驳(破)、间接反驳(立))结论——打倒靶子二、导入与背景鲁迅先生中《故乡》中这样描述希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个人去做一件困难的事,如果对自己没有信心,这件事必定办不成;如果有了信心,未必办不成。如果能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办这件事,就一定能办成。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这是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所致。“九一八”事变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三、作者简介(由学生来完成)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四.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可以放到课前预习完成,上课采用默写或小测的形式检查)慨(kǎi)叹省(xǐng)悟诳(诓)(kuāng)骗诬蔑(wūmiè)脂(zhī)粉脊(jǐ)梁玄(xuán)虚抹(mǒ)杀前仆(pū)后继状元宰(zǎi)相搽(chá)2、解释下列词语。(这道题放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做比较恰当,课堂上做难度较大,花时会过多。另外可以在分析中由老师加以讲解较好,尤其是普通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说谎话骗人。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