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这首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能学习运用。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三、课前准备:课件、卡片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位朋友,同学们看,它是谁呀(出示图片)?来,一起叫叫它的名字吧。(小猴子轻声)2、谈印象。在你的印象中,小猴子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呀?(机灵、敏捷、爬树很厉害……)3、好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小猴子有关。板书课题。(点拨:猴字)(反犬旁的字一般与动物有关。)4、齐读课题。5、过渡:小猴子下山干了什么呢?结果怎么样?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大声地读文,注意在读的过程中,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字词学习。出示:掰、扛、扔、摘、捧、抱蹦、追(1)带音,小老师带读。(声音响亮,要让全班的同学都听得见)(2)去音,全班齐读。(3)谈发现。(都表示动作)(4)出示图片第一组生字看课后插图,直观理解第一组表示手部动作的生字,加动作边演边读第一组生字。(5)师做动作,生猜生字。3、整体感知:在下山的过程中,小猴子主要经过了哪些地方?在下山的过程中,小猴子主要经过了(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习第1自然段(1)接下来,我们就先去玉米地里看一看吧。(2)师范读。请生仔细听,拿出笔,边听边画。在玉米地里,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画出来)心情怎样?(用“△”画出来)做了什么?(用“~~~~~~”画出来)(3)交流。小猴子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就()。(4)加动作来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5)图片展示,理解“又大又多”。拓展:回顾一年级上册《项链》又()又()(6)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习第2自然段(1)过渡:话说,这只小猴子就这样,扛着玉米,继续往前走,它走到了一棵桃树下。这一次,小猴子又看见了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2)自己读。边读边画。(3)交流:在桃树下,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桃子又大又红)(4)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练说:假如你就是这只小猴子,看到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你可能会说些什么?引读:是啊,在最最喜欢的桃子面前,玉米一点也不重要了,所以,小猴子想都没想,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5)朗读这一自然段。四、指导书写1、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边的横折要稍往左收,撇是竖撇,先直着下来再撇,捺要舒展开。强调坐姿。2、自己书写另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往。五、总结延伸1、借助板书回顾所学。2、小猴子走啊走啊,还会经过瓜地,还会看见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小猴子怎么样了呢?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