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重拾自信”征文:誓把“石山”变“金山”“两学一做重拾自信”征文:誓把“石山”变“金山”“xx村距镇政府6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寨,全村651户2331人中,贫困户就达136户576人,村里无集体资产,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就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这是平浪镇xx村“第一书记”何孝飞在民情日记上第一页的记录。2016年4月,XX县区住建局37岁的共产党员何孝飞作为组织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怀揣着一腔热情来到xx村。进村的第一个夜晚,在这一间40多平米,只有一张床和一张简易餐桌的村“卫生室”里,没水洗漱,蚊虫的叮咬让他辗转难眠,望着天花板,牵挂着家中的妻儿,想着全村近1/4的贫困人口,一股巨大的压力和莫名的紧张笼罩着他,他不断地在心里问自己:作为一名“转行”的政工干部,自己是否能适应农村的水土。作为一名支部书记,能否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不到半个月,他遭遇了一盆接一盆的兜头冷水。先是好不容易争取到的项目需要用河里的沙石,村民们百般阻挠说:“这是我们村里的,你们这些城里的干部别想占我们便宜。”为贫困村民安排护林员的工作,却被拒之门外,冷漠的说:“我愿意穷死,也不要你瞎操心。”上级督查,他多次走访的村民竟冷眼冷语:“我们村只有广书记,没有什么何书记。”这些冰冷的话语让他倍感委屈,但他却深刻的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要做好工作,深入群众是关键,只有迎难而上、扎实苦干,迅速融入群众,让大家接受自己并将这种信任转化为自身脱贫的动力,工作的局面才能打开。也就从那时起,他更加的勤奋,白天,调研村情找“穷根”,谋划精准扶贫方向,夜晚,挨户走访解“民忧”,争取群众的认可和信任。眼见身处高山的群众长期吃水困难,他便跑部门,拉水管,将自来水引到村民家,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吃水难题。日常工作中,只要群众需要帮忙解决的事情他总是来者不拒,小到写个证明,大到办第1页共3页理合作社、户口等各类手续,他都会亲力亲为带着乡亲们奔波在各行业间咨询办理。他所做的一切,老百姓们都看在眼里,记上心头,渐渐地,这位“城里的干部”融进了xx村民的朋友圈。大家也向他敞开了心扉。原来,xx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石材资源,更有石材加工的传统,村里的外出打工的石匠就有两三百人,筹集资金建一个石材厂是全村人多年的心愿。听完介绍,何孝飞既欣喜又感慨:村里有石头有技术,而老百姓却是坐在金山银山,却挣扎在贫困线上。他当即便决定,要结合xx实际,念好“山”字经,巧做“石”文章,让“石山”变成“金山”,走出一条以石材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说干就干,何孝飞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白天,他顶着烈日往返步行在崎岖的山路上采样检测、选点征地,顾不上被汗水浸湿又被晒干的衣服,顾不上被磨烂的鞋;夜晚,院坝会一轮轮的开着,他顾不上凌晨还空空如也的胃,顾不上寄养在外婆家里一遍遍拨打他电话的女儿;面对企业老板们阴晴不定、时通时断的电话,他顾不上颜面,一场场的拉锯谈判,一次次的感召说服。妻子说:自从进了村,女儿就成了留守儿童,他就变成了一个不回家的人。企业老板说:从没见过这么较真的人,公家的事办得比私事还上心。而他自己却说:我坚信,脱贫可以用脚走出来,用耐心磨出来,用实干做出来。终于,他的执着和诚意感染了单位领导干部,感动了企业老板。市住建局不仅出资征用xx村5亩荒坡,以优惠价格租赁给企业,还决定会同村委会对生产出来的石材进行销售。企业不仅愿意投资120万元,在xx村兴办石材厂,还承诺除交纳场地租赁费外,再从生产的每平方米石材收入中拿出2块钱,交给xx村村委会,作为集体收入。如今的xx村,石材加工厂每天机器轰鸣,石匠们圆了归家的梦;串户道路宽敞笔直,清甜的自来水流进了山间群众家里,村集体有了产业支撑,贫困户有了项目覆盖,乡村旅游初现雏形,文化广场建设快速推进。村民们都说:“xx村变了,变得热火朝天,变得希望十足。”我问何孝飞,是什么让你干劲这么足。他告诉我:是一次偶然打车,一个素未谋面却不肯收他车费的的士师傅的那句:何书记,我是xx人。您为xx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