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廖琴【摘要】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阅读,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阅读习惯和方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重点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和重视个性化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能力;培养;创新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习写作、学习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对掌握语文知识,学会语文学习方法,形成语文能力,发展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的人文素养,开发创造潜能和激发创新精神,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150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阅读教学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2]7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着这样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语文教学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小学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同时,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浅见:一、重点突出阅读习惯的培养[1]156(一)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习惯[3]124一篇文章,不论篇幅长短,能否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重要标志。学生一旦学会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就能对课文有“全貌”的概念,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3]124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滞读现象”。特别是在小学三年级之后更加明显。随着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篇幅越来越长,有时还会出现语言信息传达的事物不熟悉或很难理解的现象,学生往往产生厌烦,没有耐心把课文看完,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以至不能或不能准确获取语言信息,更谈不上理解。那怎样才能整体感知课文呢?整体感知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因文而异,向学生提出各不相同的整体感知要求。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向学生提“整体感知”要求: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体现了他们之间一种怎样的情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积极思考,很快就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亲人”指的是朝鲜人民;朝鲜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孙子);小金花(救侦察员,失去母亲);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课文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这样,学生很快对课文有了整体的了解。所以,当学生刚接触一篇新课文时,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认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的目的。(二)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常常读书心不在焉,,虽然眼睛在看,嘴在念,但心却不在课文里。甚至有的同学是在表演读,朗读得很响亮,但是读得没有感情或是感情不到位,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在读中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受其他事物的影响;二是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带着目的去读,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如《梅花魂》一文的第13自然段,写了外祖父送墨梅图时对“我”说的话,寄托着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1、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梅花的品格特点是什么?2、外祖父借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能举几个例子吗?3、“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样的精神?4、从外祖父送墨梅图这件事,寄托了老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以思促读,读中感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1(三)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的习惯正如徐特立先生所言:“不动笔墨不读书。”例如:结合老师在阅读课堂上的引导,将课文中的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